2008年5月26日星期一

沟通中的主要元素

小时候看过一部苦情哀怨文艺台剧,画面中一对夫妻正在为着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越演越烈,突然,

妻子对着丈夫怒吼道:“你不再爱我了!”
丈夫心有不甘:“我几时说到不爱你了?!”
妻子:“你从前绝对不会这么大声和我说话!”
丈夫:“大声说话和爱不爱有什么干系?!我看你分明就是故意找碴,无理取闹!”...

当时年纪小,听起来觉得还蛮有道理的,那个时代非常流行 "恋爱万岁" 的电影情节,男女主角情到浓时,在街头巷口大喊一声:“我爱你!”便热烈的拥吻起来,有时外加特写三分钟,更掉牙的导演还会贴心的在四周围部署一道人墙鼓掌助威,所以嘛,大声说话就等于不再爱我了,在逻辑上似乎不太合理... 年纪渐长,知道了什么叫做观颜辨色,才知道原来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心理学专家经过慎密的研究,调查及统计之后发现,原来人类的沟通主要分成三个部份,其中语句的内容仅占了重要性的七个百分比(7%),音调,语速及声量的变化及架构却占了三十八个百分比(38%),而另外的五十五个百分比(55%)呢,则有赖于肢体语言,包括动作,表情及其他细微的内反应,如呼吸或肤色的转变等来得到 "沟通" 的效果。这个定律,称为 7-38-55法则:

7-38-55法则


这个沟通法则告诉我们,原来话要说得好,不单止行文遣字那么简单;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口气说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仅于此,更必须加上合适的表情及动作才能达致高效的沟通;反过来说,就算你还不是口若悬河的天才,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沟通技巧达到卓越的沟通效果!

所以,下次当有人问你他新买的衣服如何时,千万别看着手中的报纸满嘴直说:"非常好看"了。

阅读全文...

2008年5月24日星期六

彈性就是力量

弹性幅度越大的人越占优势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模式,即然大家都有自己一套的信念、准则及价值观,我们生活其中,难免会碰到不顺心的事,马来话里有一句口头禅:"Pandai-pandai(注一)",讲来特别的传神,意即灵巧应变,随着情境的不一样,同人不同事或同事不同人,我们都应该采取应时应景的行为及反应。

无论是在人际关系或系统运作上,我们时常会发现,拥有更大弹性幅度的人往往越能掌握局势,当然,要拥有更大的弹性幅度,自身的能力也就必须更高及更全面;试想想,一台只能处理文书工作的电脑,相较于一台同时拥有多项功能的电脑,何者可以卖更高的价钱?同样是一台电脑,就因为后者具有更大的伸缩性,因此更占市场优势。

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我们也应该持有相同的态度,随着人事物的不同,适当的调整步伐及作法,随时因时因地作好改变自己作为模式的准备,直到达到理想的成果为止。一个惯常的行为,会让你得到熟悉的成果,如果你想得到新的、更好的成果,就必须有所改变,应用新的行为,新的思维模式。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过一句名言: "如果你期望同样的行动会带来不同的成果,那你就是白痴!",种下木瓜种子绝不会让你收获榴梿,这个行为不行,就必须改变,穷则变,变则通;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也就是这个道理。

局限模式也就局限了成效
当你拥有更大的弹性幅度时,也意味着你已为自己开创了更多的选择,当然,你的人生将获得更大的自由,有选择比没选择好,有更多的选择当然就更美妙;这是一个互动的循环。身为一个主管,如果只用一贯的方式对待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员工,必将面对不小的沟通考验,局限了沟通模式,也就局限了沟通的成效。

在车祸发生时,常看到车主一下车便迫不及待的拉高嗓门互斥不是,似乎对方都是活得不太耐烦,太久没破财,硬来找撞似的,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在当时,更能视对方的态度适当的调整自己沟通模式,且伸缩性相对更大的人往往都占优势得多,就算犯错赔款,也总能赔得比实际费用少得多!所以,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提升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弹性更大,更有选择权的人吧!


注一:Pandai-pandai - 马来语,灵活处理的意思;若在前面加上 "Ber", "Berpandai-pandai" 则变成 "自作聪明"。

阅读全文...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以别于后来由此演变出的第二及第三学派。著作《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性冲动”(Libido)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参见:俄狄浦斯),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娶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结,参见:厄勒克特拉),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其成就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但他的理论自诞之生到如今,却一直饱受争议。

生平
位于弗洛伊德出生地捷克之弗莱堡(Přibor,Czech Republic)的纪念板,由Michal Maňas所摄。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今捷克)弗莱堡(Přibor,Czech Republic)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母亲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是长子;但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的家庭财政紧张,居住拥挤,但他的父母尽力抚养他们。

弗洛伊德的早年生活很少为人所知,因为他至少两次销毁他的个人纪录,一次是1885年,第二次是1907年。
弗洛伊德几乎终生每天抽一盒雪茄;直到1939年9月23日因下颚癌而安乐死去世。

人格基本构结
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弗洛依德相信一个人如果以前曾经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问题,只要他能够知觉地再将那事重演一次,并将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处理,那么问题就会解决。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他更大胆地认为这些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多半是和“性”有关的。梦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由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把人的本我愿望压抑下去,在潜意识的活动中的主要内容被压抑的愿望并非是直接表达于梦中,而是通过扭曲变作为象征的形式出现,故梦都是象征的。佛洛依德认为梦是由“显梦”(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隐梦”(latent dream-thought)组成的。前者乃梦的表面形式,像经过扭曲与伪装的“密码”,以表现隐梦。佛洛依德认为梦可以使睡者的内心渴望满足;另一个是睡者的求生机制,藉着在梦中重新经历生命的创痛来保护自己。

早期著作

潜意识
弗洛伊德对当代思潮贡献最著者,许为其动态潜意识之概念。19世纪西方主流思潮为实证论,相信人可取得关于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之真确认知,并以明智判断予以掌握。弗氏则认为自由意志本为幻念,人无法全然意识到自我所思,且行为之因由与意识层次所思,关系极微。潜意识之概念所以有破有立,在于弗氏提出意识的层次之说,“在表层之下”另有思绪运作。弗氏称梦为“通往潜意识之王道”,提供与闻潜意识生活的最佳入径,并为说明潜意识“逻辑”之佳例,此逻辑则与意识层次思绪之逻辑迥异。弗氏在其梦的解析一书,发展最初的心理拓朴学,论证潜意识之存在,并描述如何与闻潜意识之法。前意识(the preconscious)则视为存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思绪层,欲探求之不难。弗氏认为启蒙理念、实证论、与理性论之完备,可藉由理解、转化、与掌控潜意识而得,而非予以否认或压抑。

性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的发展,如升华(sublimation)概念所示,为不断转换客体。人生来即属“多相变态”(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体都可能成为快感之源。随不同发展阶段,人会固着于特定欲望客体——初为口欲期(oral stage)(如婴儿因哺乳产生的快感),继之以肛欲期(anal stage)(如小儿控制肠道产生之快感),随之为阳具期(phallic stage)。孩童接着经历固着性欲于母亲之时期,即所谓恋母情结,但因此欲望的禁忌本质,必须予以压抑——较不为人知的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则是性欲固着于父亲。

弗氏希冀此模型能放诸四海皆准,故转求古典神话和当代民族志以为比较素材。弗氏恋母情结一词,原名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取自著名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里斯之名作《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弗氏如是言道:“我从自己身上发现对我母亲的爱,对我父亲的妒。如今我认为此乃孩童遍存之现象。”弗氏尝试于心理动态层面落实此发展模式。每一阶段均为迈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进程,该成熟期将产生坚实自我,并发展出延迟欲望满足之能力。(参见《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弗氏视俄狄浦斯冲突为性心理发展与启蒙之型态,藉此指出他所确信人性对乱伦的渴求,与压抑此欲望之必要。他并转求文化人类学对图腾崇拜的研究,主张此崇拜以仪式性演绎,正反映出部落型态之俄狄浦斯冲突。

任何对弗氏思想的讨论,若不触及其影响力深远又争议不断,关于女性角色与心理层面之议题,便无以称之完备。虽弗氏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与教育之健将(参见其〈开化性道德与当代神经失衡〉(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ness)),一些女性主义人士辩言,弗氏对女性性发展的看法,不过让西方文化中女性的进步倒退数十年,向男尊女卑的意识型态靠拢。弗氏相信女人为残缺之男,必须学习接受自身的毁伤(缺了阴茎),服膺想像的生理诫命。他据此提出如阴茎钦羡与进行阉割等术语,描述意欲于家庭以外场域,展其才学的女性心理,不仅“丰富”了歧视女性的辞藻,更造成1970年代以前,女性教育权的斫伤,并徒增女性进入传统以来由男性主导之社会场域的障碍。

虽弗氏论点受到关心女性平权人士质疑,然如朱立叶·米契尔(Juliet Mitchell)、南西·查德罗(Nancy Chodorow)、洁西卡·班哲明(Jessica Benjamin)、珍·盖洛普(Jane Gallop)、珍·弗莱斯(Jane Flax)等女性主义理论家,认为精神分析理论与女性主义所谋者并不分驰,可如面对如其他理论传统,将其纳为己用,去除其中性别歧视成分。另一女性主义者舒拉米斯·费尔史东(Shulamith Firestone),也认同弗氏理论对女性主义运动仍有所用。在其〈弗洛伊德主义:误导之女性主义〉(Freudi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论及弗氏论点基本言之可谓正确,除一重要细节须作修正:即弗氏写道“阴茎”处,都可换为“权力”一词。

此外值得注意处,为弗氏早先认为歇斯底里症(hysteria),源自孩童时期之性逾矩(sexual abuse),但晚后舍弃此称为诱奸理论(seduction theory)的说法(参见其〈性逾矩索引〉(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直言许多案例中均发现,孩童时期性逾矩之记忆,并非出自事实,多源出想像。弗氏转而重视俄狄浦斯理论,断言人潜意识均希冀与双亲发生性关系。


本我、自我与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潜意识的本我(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此字为弗氏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属潜意识的超我(德文字为“Uber-Ich”)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Ich)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为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认为心智并非具单一与同质性之物此一立论,仍持续深远的影响着心理学领域以外的人们。弗氏极为关注心智这三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三者间如何互相产生冲突的方式。


心理防卫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为解决超我与本我之间产生的冲突,会使用心理防卫机制。使用这个机制需要爱欲(Eros)——此为希腊爱神之名;罗马神话则名为丘比特(Cupid)。若适当使用,防御机制可减缓超我与本我间之冲突,但过度或过当使用,而不正视面对冲突,则会造成焦虑或产生罪疚(guilt),最终将导致如抑郁沮丧的精神失衡。弗氏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防御机制此一领域的研究相当杰出,但她将首开防御机制先河的荣耀归于其父。防御机制有以下数种:否认(denial),反应结构(reaction formation),转移(displacement),压抑/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补偿(compensation),升华(sublimation),及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

“否认”为避免去意识到对自我产生威胁的不快之事实或现实。例如学生接到表现不佳的成绩单,而对自己说成绩并不重要——有早期研究者辩称,弗氏的“否认”,与尼采归为奴隶或畜群道德的“愤懑”(ressentiment )和“价值的再价值化”(revaluation of values)等概念,相似性极高。
“反应结构”为意识性的采取某种与潜意识所欲之完全相反的进向。例如某人强烈仇视某一种族,宣称其理由为该种族低下卑微,但潜意识而言,是其人感觉自身低下卑微才有此说。
“转移”为情绪从危险物转向安全物。例如击打枕头,以避免攻击某人。
“压抑”为下意识的将极度痛苦的经验(如战争创伤),强制驱离意识层次;“抑制”则为有意识的进行同样工作。
“投射”是将基本上本属自身一部份某种不快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A不喜欢B,但不想如此承认的A,便将自身情感投射到B身上,而说是B不喜欢他(她)。
“理智化”为在情感上让自我脱离压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过接受现实,而经由合理化解释来进行自我脱离。
“合理化”为透过建构逻辑的正当性来作出某个决定,而此决定最初之所以成形,是来自完全不同于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状态。例如甲为了听自我成长课程而购买MP3播放机,但却怕真正的理由无法被人苟同,而告诉友人是为了听古典摇滚才购买播放机。
“补偿”乃因无法达成某种行为,而代之以另一种行为。例如第一个小孩很会读书,第二个小孩便可能常逗父母开心来博取注意。
“升华”是将冲动导引至社会认同的行为上。如以黑暗阴沉之诗描写人生的女诗人爱蜜莉·狄金森,其创作活动本身即为一例。

生死驱力
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由相冲突的两种中心欲望所驱动:原欲能量爱欲与死亡驱力死欲。弗氏所谓的爱/原欲,包含所有创造性、及产生生命的驱力。死亡驱力(Death Drive)(或死亡本能)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内在的冲动,欲回归至平静状态,甚至最终回到不再存在。弗氏直到晚年才认知到死亡驱力,而这两种驱力的对照,代表了弗氏思想风格的一大革命。


宗教心理学
弗洛伊德于不同作品中解释宗教起源。《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一书,提出人类起始以“原初部落”方式群聚,此多配偶制(polygamy)组合,包含了一男、多女、及其子嗣。依弗氏精神分析里论,男孩生命早期对母亲抱有性欲,此恋母情结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父亲有保护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爱慕他,但也同时因父亲与众母亲的关系而嫉妒他。儿子们了解独力无法击败领导者父亲,故合力予以杀害,之后以祭仪宴飨形式啖之,藉此将父亲可怖力量纳入己身。然而众子之后背负的罪恶感,也使其强化对父亲的回忆,并予以祭拜。超我便如此取代父亲,形成内化的威权之源。部落内也由此产生乱伦与婚姻的禁忌,并以象征性的动物牺牲(献祭)(sacrifice)取代仪式性的活人宰杀。

《摩西与一神论》(Moses and Monotheism)一书,则根据弗氏里论重建圣经历史,然而圣经学者与历史学史家,因其说法与现存可信史料不符,不予接受。弗氏思想在《幻象之未来》(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一书另有发扬。论及宗教为一种幻象(illusion),弗氏强调其为一幻奇结构,人若要成长入成熟期,必须脱离此结构。弗氏对潜意识的处理,则偏向无神论。


弗洛伊德的遗产

心理疗法
弗洛伊德身受医师训练,因此深信其研究与成果为科学产物。然而他的同僚及晚后的心理学者与学院人士,对他的研究与实践多所批判。某些如朱立叶特.米契尔(Juliet Mitchell)等人,提出其中缘由在于弗氏基本立论──即潜意识的惧怕与欲望,启动我们意识层次的思想及行为──挑战了关于世界本身,属于普遍性与客观性的看法。某些拥护科学人士,认为此说让弗氏理论失效,使其成为诠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式。另拥护弗氏人士,则认为此说同让科学失效,也使其成为诠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式。今日的精神分析,仍与弗氏生前所经历的医学与学院二者,维持相同的暧昧关系。

当今尝试治疗心理疾病的精神治疗师,以不同方式与弗式精神分析产生关连。某些治疗师修改弗式取向,发展各种精神动态(psychodynamic)的模式与疗程。有些则拒斥弗氏的心理模型,但将其疗法的某些部分,特别其中仰赖患者言谈以为治疗形式者,加以改编再使用。精神医师(psychiatrists)身受医学训练,但如同弗氏时代的医师,多排斥弗氏的心理理论,疗程中并不重视言谈,而多仰赖激活心理药物(psychoactive drugs)。

弗氏的心理理论今日争议仍大,许多重要的学院与研究领域之精神医师,认为他不过是个郎中;但也有其他这方面的重量级人士,认同弗氏的理论核心。精神失序常视为纯然的脑疾,基本上属遗传性病源。此观点强调心理疾病的生理构成。弗洛伊德则相信大部分的精神失序,源自生理构成与环境因素之共成,何者较为重要,则因人而异。


哲学
不论精神分析作为哲学的形式其价值为何,弗洛伊德引介下列三个概念,与前此西方哲学产生断裂。

他创建心理程序的模型,破除了笛卡儿的我思(cogito)。对弗洛伊德而言,思绪产生的程序,非主体直接反思所能探知。自历史角度观之,马克思意识型态的分析早于弗洛伊德,但后者更将主体性之闇眛不明视为根本。二者之后,人实践的目标,及用来合理化其目标的想法,其构成核心不外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史,和马克思的社会阶级角色。
在梦、口误、神经病征、和精神病患的文字构建等,这些看起来全然难解、无理、和无意义的素材中,弗洛伊德检视了其中找到的“合理性”。相对言之,在工作活动、政治哲学、制式社会行为这些清楚明白具“合理性”的素材中,他发现了其中的“不合理性”(如纯然专断和怪异的元素)。
弗洛伊德从言谈治疗引进创新的言说技术,藉此让人透过间接泄漏潜意识内容的方式以消减沮丧。精神分析疗程的逆向程序,显示了个人如何依据符号压缩与情绪转嫁的逻辑,以潜意识方式形成其所遭遇的诸种问题。

批判回应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模型遭受诸多批判。有些人攻击弗氏认为儿童为性生物的立论(连带波及弗氏发扬的性概念)。另些人虽接受弗氏的性概念,但认为此种发展模式并不具普同性,对于健康成人的发展而言也非必须,另强调社会及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认为需重视弗氏较为忽略的社会动能因素(例如阶级关系)。这一支批判弗氏的思想,深受赫伯特·马库色作品影响。

也有人批评弗氏拒斥实证论的态度。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形构出一套分辨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他认为一切合理的科学理论,均具备能够证明其存伪(falsifiable)的可能。若一理论无法存伪,便不能称之为具备科学性。波普指出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永远可被“证实”,因无任何行为得以证明其存伪。虽然科学家普遍接受波普辨明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然而在科学哲学与一般哲学领域内,仍有争议。学院派心理学通常仅区分出“理论”与“假设”,前者过于抽象无法证明其存伪,后者虽源自理论,却可能经研究予以验证。

行为主义、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及认知心理学均视精神分析为伪科学,而予以拒斥。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坚持精神分析看待人的观点,既苛刻也不正确。心理学其他学派则建构心理治疗的替代方法,其中包含了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及谘情治疗(person-centered psychotherapy)。

[引自维基百科]

阅读全文...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与催眠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与催眠


一、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
人在遭逢重大变故,心理受到重创时就容易产生“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目击、亲身经验、或被迫面对战争、地震、车祸、坠机、火灾、虐待、性侵害、家暴、重大疾病如癌症、所爱的人突然死亡或分离…等;不论已实际发生或未发生但威胁生命或身体伤害时,都可能产生PTSD。

美国一项调查研究指出:69%成年人曾在一生中经历一次以上创伤事件,大学生族群更有高达84%曾遭受创伤事件;约有25%曾遭受创伤事件者会罹患PTSD,创伤事件发生前未具有的症状可视为PTSD症状的一部分,例如睡眠障碍、易怒、无法集中精神、对危险情境过度警觉、夸张而令人痛苦的惊吓反应、人格与行为的改变…等。患者可能会对创伤事件暂时失忆,产生心因性麻木,但由于PTSD是一种经历身心重创后产生的焦虑性疾病,所以患者其实不自觉地会从心理与生理上显现出许多的症状。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主要症状:

1. 反覆在脑中出现创伤事件或痛苦经验,或接连出现可怕恶梦。

2. 经常感觉又再度经历创伤事件。

3. 当回想起创伤事件时引发极强烈的心理痛苦情绪和生理反应。

4. 逃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地点、思绪、活动,封锁相关记忆。

5. 反应麻木、消沈、沮丧、无助感、对事物失去兴趣、对人产生疏离感、对未来感到悲观。

6. 警觉性增加、睡眠困难、紧张暴躁、强烈害怕、惊吓反应强烈。

在较小的孩童身上可能于玩耍中出现重复排演的创伤情景;或出现尿床、吸吮手指、在地上打滚…等退化行为;甚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敢睡觉、不明原因的身体疾病(如头痛、腹痛等等)。

患者也可能产生共病症(并发一种以上其他精神疾患)及自杀、物质滥用(酒精滥用、药物滥用)、并发身体病症、失能等情形,许多PTSD病患也有抗拒治疗情形。在治疗方法上,心理减压法、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团体治疗、心理动力治疗、家庭治疗、创意治疗与催眠疗法都能有效帮助PTSD患者改善状况达到复原。

二、催眠疗法:
研究发现,将催眠技术应用在创伤后压力疾患(PTSD)和解离性症状治疗上能缩短相当多治疗时间。

由于创伤与压力事件会产生注意焦点窄化,即产生解离现象,而这样的过程与催眠时现象有些类似,因此受创伤后症状或PTSD之苦的患者,通常比较容易被催眠,运用催眠技术处理创伤后困扰也已有150年历史,让患者可以在一个安全状况下引导解离经验,并藉此学习特定技巧,来调整无法诉说的痛苦。

典型的创伤处遇分为三阶段,均可运用催眠治疗技术。

第一阶段:
稳定患者情绪与减轻症状,患者透过亲身接受催眠的体验,感受心灵进入平静和谐的放松状态,并学习藉由“自我催眠”维持此放松宁静状态,以减轻焦虑、身体疼痛感及睡眠困扰。

第二阶段:
治疗目标不仅宣泄情绪而已,更着重于创伤记忆的整合,使用不同的催眠治疗技术可协助调整、控制与解决创伤记忆,有效帮助患者安心面对创伤记忆。患者能学习如何自我调节情绪与对创伤细节的认知距离,因此较能整合创伤记忆。此阶段也能提供患者适当的自我强化正面暗示,以重新建立自信、产生自我保护与胜任克服经验。在此阶段有6个重要催眠治疗技术可供运用:放松(relaxation)、投射与重新建构技术(projective and restructuring techniques)、年龄回溯(age regression)、情感桥梁(affect bridge)、包容记忆心像(imaginal memory containment)。

第三阶段:
当患者逐渐获得改善后,此阶段着重进一步的人格再整合与复健,以重新发展自我与再次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稳定个人身心反应,达到良好的认知重建。运用催眠技术能提供患者有效转移注意力,也能练习未来更具适应性的自我形象与健康活动,来帮助自我整合,对某些患者而言,在治疗上加入灵性或人际关系训练也十分有正面助益。

阅读全文...

2008年5月22日星期四

前世迷思


曾经有许多接受催眠的人在催眠中经历了前世回溯的经验,姑且不论宗教背景,在心理治疗上,这类的学习模式的确起着非常大的效果,今天我想谈的不是治疗的过程,而是在这些咨商经验中所产生的一些迷思,与其说是迷思,倒不如说是一种大胆的假设...

在浩翰的宇宙中有着不同的存在,从实体可见的,到无法闻,无法视甚或无法想的存在,就拿情感与思维这两样来说,经过专家学者们大量的研究,文献、报告、统计、比较... 最终,得个忆测,勉强理解,以旦白质构造存留吧?我有时在想,关于某些未可知的事,他们存在的法则也许本来就不能用有限的感官认知加以了解,甚至于不能诉诸 "存在" 的概念以得到解答。

关于前世记忆,除了传统的轮回观,我们是否可以这么假想,也许是一组记忆的存在,通过某一些特定的条件,会转折存留或说贮存到另一个可容体内,成为另一个记忆库里的一部份资料呢?在我过去的个案中,大多数的"前世记忆"都以相当零碎的片段存留,甚至当世人无法明晰的分辨所谓的前世,到底是前几世?多久?在哪里?当然,这些在完整的治疗中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当事人的认知与学习,及对当下人生的影响价值;而且,这也符合我对记忆存在观的自我认知,而另个问题是,若这种存在模式是成立的,那是不是也可算作当世人的"前世"呢?换个方式,举个例子:如果今天你的脑子被植入了与某个不存在的人相处了十年的记忆,则这人实实在在的存活在你人生经历的记录里,那你是否可以接受他是你人生的一个部份呢?

当然,我们可再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前世的存在,这包括通过细胞内的遗传因子将肉身祖先的记忆传承下来,或说人类经由本身的创造力,将自身的感官存忆重新组合,有如梦境或臆想的经历一般;我只是尝试带出一些构想...

阅读全文...

2008年5月19日星期一

无柄之剑


人海中有一类 ── 利器类;这类人能力超凡,在各种不同的领域有着过人的技艺及智慧,无坚不催,对他人的伤害力极大,而利器类之中,又分有多种不同状况的存在,有的行云流水,有的沉稳自泰,有的快捷俐落,也有的徐而不竭,他们的分别,只在于有些有柄,有些没有。

一把利器的真正价值在乎可被运作的幅度,可以被主人掌控,一把不能掌控的利器,对主人本身就是一项威胁,就如一把没有把手的剑,主人也许技艺高超,指夹伤人,但毕竟不能久握,最终还是得丢弃。

回想暗器则不同,有些暗器面面可伤敌,但求拥有最大的杀伤力;能够掌控暗器的人,手法自有不同,而最重要的是使用者必须得先学会如何不被自己所放的暗器致伤,步步为营,身为这种利器的主人活得自然也不怎么痛快。

阅读全文...

左撇子名人

传说中,左撇子似乎都比较聪明,事实是否如此至今都没有一个官方的统计,在网上搜罗到一份"左撇子名人"的整理文件,觉得这项调查蛮有趣的,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在下是右撇子,看看也只是干爽,只不过一向有苦练左手书写,该有小补,嘿嘿...

政治家军事家
亚历山大大帝 古希腊马其顿国王。建立了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与巴尔干半岛,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恺撒 古罗马政治家、统帅和作家,以独裁统治著称。
拿破仑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军事家、统帅。
法皇路易十六 在位时法国爆发革命,死于断头台。
伊丽莎白女王 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 英国女王。
英王乔冶二世 英国英明君主。
拉美西斯二世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创造了古埃及最兴盛的时期。
以笏 圣经传说中,古以色列左手刃敌酋,把以色列从异族统治下解放出来的英雄。
查里曼皇帝 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里曼帝国皇帝。推行扩张政策,使帝国疆域西邻大西洋,东至易北河和波西米亚,北达北海,南迄意大利中部。
雅本奇 印加帝国皇帝,经历古印加帝国最辉煌的时代。
伊丽莎白二世 现英国女王。
英王乔冶六世 二战时英国国王,爱美人舍江山的情种。
圣女贞德 法国女民族英雄,抗击英国入侵者的斗士。
圣雄甘地 印度国父。
邱吉尔 二战时英国首相。
内塔尼亚胡 以色列总理。
卡拉汉 英国首相。
德克勒克 南非总统。
卡斯特罗 古巴总统。
李显龙 新加坡总理。
噶非而的 美国第20届总统。
胡佛 美国第31届总统。
杜鲁门 美国第33届总统。
福特 美国第38届总统。
里根 美国第40届总统。
乔治·布什 美国第41届总统。
克林顿 美国第42届总统,就是绯闻多一点。
巴顿将军 二战中美国著名将领。
鲍威尔将军 美国将军,国务卿,以指挥海湾战争而闻名。
史瓦茨科普夫将军 美国将军。


--------------------------------------------------------------------------------

科学家
爱因斯坦 物理学家,相对论提出者,获诺贝尔物理奖。
牛顿 物理学家数学家,创建微积分理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弗兰克林 美国著名科学家、国务活动家。用有名的“风筝实验”,证明雷电是云层放电现象。
玛丽·居里 镭的发现者,两获诺贝尔奖的波兰女科学家。
李政道 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奖。
莱纳斯·波林 著名化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分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
奥古斯特·皮卡德 深海潜水器发明人。
艾伯特·施伟策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医生和传教士。
艾伦·特宁 英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
奥古斯特·皮卡德才 平流层发现者。
埃德温·巴茨·奥尔德林 宇航员。
沃利·欣垃 宇航员。
 


--------------------------------------------------------------------------------

企业家
福特 汽车大王,他用左手创造了一个坐在轮子上的民族。
奥尔兹 奥尔兹汽车创始人。
盖茨 微软创始人,世界首富。
福布斯 美国传媒大王。
约翰·洛克菲勒 石油大王,有史以来首位亿万富翁。
大卫·洛克菲勒 美国银行家,曾是洛克菲勒家族在金融界的掌门人。
卢·格斯特纳 IBM总裁。
戴维斯 戴维斯网球公开赛创立者。
艾仑·芬特 著名电视制造商。


--------------------------------------------------------------------------------

艺术家
达·芬奇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画家,科学家,工程师。
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
拉斐尔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建筑师。
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毕加索 西班牙画家。他的画现为天价。
鲍勃·迪伦 美国著名民谣诗人,曾被《时代周刊》列为二十世纪风云人物。
巴赫 德国著名作曲家。
莫扎特 奥地利音乐家。


--------------------------------------------------------------------------------

文学家
马克·吐温 美国著名小说家。
歌德 诗人。
海涅 诗人。
倪匡 笔名卫斯里等,华人著名科幻小说家。
琼·吉尼特 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
秋原一至 日本九十年代最成功的商业漫画家,作品有BASTARD等。
宫本茂 日本电子游戏制作大师,任天堂游戏文化的缔造者。


--------------------------------------------------------------------------------

演员
卓别林 喜剧大师。
马丽莲·梦露 好莱坞著名艳星。
嘉宝 好莱坞著名女影星。
罗伯特·德尼罗 好莱坞影星。
吉米·亨德里克斯 美国黑人摇滚乐手,天才的电吉他手。
保罗·麦卡特尼 英国披头士乐队灵魂人物之一。
赵本山 中国著名艺术家,“刘老根”还在用左手吃饭。
许志安 香港天王歌手。


--------------------------------------------------------------------------------

运动员
本格森 瑞典,31届世乒赛单打冠军。
朴英顺 朝鲜,33、34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冠军。
小野诚治 日本,35届世乒赛单打冠军。
蔡振华 中国,36、37、38届世乒赛团体冠军。
盖亭 法国,42届世乒赛单打冠军。
王涛 中国,43、44届世乒赛团体冠军。
刘南奎 韩国,24届奥运会单打冠军。
陈静 中国,24届奥运会单打冠军。
王楠 中国,27届奥运会单打冠军,女双冠军,45、46届世乒赛女单、女双冠军,47届世乒赛女单、女双、混双冠军。
阎森 中国,27届奥运会男双冠军;46、47届世乒赛男双冠军。
秦志戬 中国,46届世乒赛男女混双冠军。
杰克逊 原公牛队主教练,曾是NBA著名的左撇子球员。
王治郅 登陆美国NBA的首位中国篮球运动员。
金世镇 韩国排球运动员,亚排联“亚洲第一主攻手”。
马拉多纳 阿根廷著名球星,四次参加世界杯赛,曾率阿根廷队夺冠。
罗纳尔多 巴西著名球员,两度评为世界足球先生。
米卢 中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作足球运动员时左脚踢球。
沈祥福 中国国家足球队中方主教练,作足球运动员时左脚踢球。
赵剑华 中国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曾获汤姆斯杯、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全英羽毛球公开赛、世界大奖赛总决赛等世界比赛的冠军。
陈宗明 马来西亚著名左撇子青年羽毛球手,是世青羽赛史上第一位连续两届夺得冠军的球员,同时也是双料冠军得主。
扬阳 中国著名羽毛球运动员。
麦肯罗 美国网球明星,曾四获美网冠军、三获温网冠军。
塞莱斯 美国著名网球运动员,前南斯拉夫网球运动员,共9次获得世界4大网球公开赛的冠军。
纳芙拉蒂洛娃 网球女王,捷克人入籍美国。获四大公开赛单打冠军达到18次。
伊万尼塞维奇 克罗地亚大力球手,大满贯单打2001年温网冠军。
科达 捷克著名网球运动员,大满贯单打1998年温网冠军。
栾菊杰 中国著名女击剑运动员。
马克·斯皮兹 6枚奥运游泳金牌得主。
麦克·维尔 加拿大,2003年美国高尔夫名人赛冠军,获高尔夫四大赛冠军。
鲍勃查尔斯 1963英国高尔夫公开赛冠军。
穆勒 美国拳王,1994年世界拳击协会和国际拳击联合会双料冠军。
塞纳 巴西赛车王子。


--------------------------------------------------------------------------------

其他
查尔斯王储 可能将来成为英国的国王。
小威廉王子 可能将来成为英国的国王。


持续更新中...

阅读全文...

NLP 的缘起

一九七零年,有两位美国人因不满于传统心理学派的治疗过程冗长,及其效果常反复不定,而集合各家所长以及他们独特的创见,在美国加州大学内(NLP的发源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始研究。虽然两人都没有心理学的背景,但经过三年多的实验与练习,终于逐渐形成NLP神经语法程式学的基础架构。

在后来的五、六年里,因更多专业人士(心理科系或心理医师)加入,而更确立并完备了其理论架构与可靠性。

之后迄今,又有更多各行各业的专家投入发展,而扩展其应用范围,只要是与人有关,无论是个人或组织,从受虐儿童的心灵重建到特工、间谍的心理训练,从减肥、戒烟、戒毒到更改个人历史、记忆译码、无所不包。

这两位创立NLP神经语法程式学的美国人就是理察.班德勒(Richard Bandler)与约翰.葛林德(John Grinder)。

约翰.葛林德原为语言学博士并在加州大学实习。早年也曾在美国联邦调查局驻海外机构服务,葛林德以其模仿语言及行为的能力而屡建奇功,数次获奖;而理察.班德勒主修为计算机科学,却爱好心理学,业余博览心理学类群书。俩人因缘凑合而相处,这也难怪这门新兴的实用心理学,取名为(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简称NLP)神经语法程式学,俩人将所学背景都加进去了。实际上,它是包含了传统的神经学、生理学、心理学及语言学与人脑控制学。

但临床上,更具体地说,他们的早期研究对象是美国四位极为卓越的沟通及心理治疗大师。NLP的学问便是籍由不断寻问:“这些大师是如何做到这么卓越的效果?”而发展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看,NLP是研究一个人的头脑如何运作,因而我们的人生怎样可以凭着了解自己大脑运作的模式而变得更成功更快乐。

这四位大师就是沟通大师葛瑞利.贝特生(Gregory Bateson)、催眠治疗大师也是艾瑞克森催眠学派创始人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家庭心理治疗(Family Therapy)大师维吉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完形疗法(Gestalt Therapy)创始人弗烈兹.彼尔斯(Fritz Pearls)。

当时,他们俩人有幸能一方面运用NLP的技巧之一——模仿(Modeling),亲自向上述四位大师学习,另一方面也将四位大师的心法,适当修正与发展,扩充坚实了当时初生的NLP内涵。

理察.班德勒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随后,班德勒受雇帮忙将维吉尼亚在加拿大举行的为期一个月之工作坊的内容制成录音带和文字记录。这份工作花了班德勒数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维吉尼亚在辅导中所运用的语调和肢体动作模式。班德勒也参与完形疗法始创人弗烈兹.彼尔斯(Fritz Perls)最后一批手稿的编辑工作,这批手稿成为了《完形的途径》(《The Gestalt Approach》)一书的内容。另外一本关于弗烈兹.彼尔斯教授的技巧书《疗法的目击实录》(《Eye Witness to Therapy》),其实就是从弗烈兹?彼尔斯讲授时录下的录像带编辑而成。理察.班德勒用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去反复观看这些录像带,因为他的工作是确保文字记录准确无误。当他做完这件工作时,不知不觉中他也掌握了弗烈兹.彼尔斯的说话语气和肢体动作特色了。这些能力居然能够使得理察.班德勒在加州大学的校舍内开展并组织了多个完形疗法的研究小组。

另一位NLP的创始人约翰.葛林德(John Grinder),在加州大学教授语言学时已出版了好几本关于语言学的书。理察.班德勒告诉葛林德他注意到潜意识的意念暗示和构词过程,想与他合作发展出一套沟通上的“语法”。他们首先用维吉尼亚的录像带做研究。他俩很快就发现维吉尼亚惯用的语言技巧,编成一些模式,这就是“NLP契合术”的前身。他俩也发现维吉尼亚对一些前来治疗者有的使用视觉型文字,有的多用听觉型文字,还有一些多用感觉型文字。维吉尼亚很吃惊他俩的说法为自己的工作行为的模式找到了理论依据。

经过葛瑞利.贝特生(Gregory Bateson)的转介绍,班德勒和葛林德俩人认识并研究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的催眠疗法。班德勒和葛林德俩人运用他们的学习方法,很快也成为催眠高手。

这也是NLP神秘有趣的一面——透过策略引导与契合模仿,能快速学习任何作为,并取精用华,进而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NLP就这样诞生了!理察.班德勒和约翰.葛林德迅速成为美国加州大学的中心人物,他们的身边也涌现出一批NLP理论的狂热追随者,这批人到如今都已是NLP领域中的国际著名的大师了,例如:史提夫.安德里亚(Steve Andreas)和康妮莉.安德里亚(Connirae Andreas)、戴维.戈登(David Gordon)、茱迪思(Judith Delozier)、提姆.汉宾(Tim Hallbom)与苏斯.史密士(Suzi Smith)、罗伯特.迪尔兹(Robert Dilts)、泰得.詹姆斯(Tad James)、史蒂夫.吉莉安(Steve Gilligan)等。

NLP的学问从此向全世界发展并传播开去。

阅读全文...

萨提尔模式的主要概念与治疗技术

萨提尔之所以被视为经验人本取向的家族治疗大师,乃是其看待个人问题的特殊理念与角度;而其所发展的介入技术也独树一帜,为其在家族治疗或团体中奠立重要的地位。兹分述如下。

(一)主要概念
萨提尔模式治疗的主要理念包括有「自我价值」、「沟通姿态」、「家庭系统」,以及改变的方法(亦即「转化历程」) (吴就君译,民72)。其中前三者息息相关,以家庭系统为影响个人发展自我价值和沟通姿态的核心来源。Stair, Banmen, Gerber, 与Gomori (1991)指出我们是在家庭中开始学习到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从出生的那一剎那起,就形成了最基本、最原初的三角关系(The Primary Triad):即母亲、父亲、孩子(林沈明莹等译,民87)。由于家庭是个人在生命中所参与一连串及所有系统中的第一个、可能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因此最初的三角关系(或称为原始三角)对个人和重要他人的互动模式,以及自我价值感(自尊)有深远的影响(林沉明莹等译,民87)。

萨提尔模式称个人和(重要)他人的互动模式为沟通姿态,那是人们传递讯息的方式,个人将讯息赋予意义,传送出去,接收进来,并在内心或外在行为上做出反应。沟通姿态意味着个人如何辨认出其内心状态和外在行为模式的过程,是个人处理人际互动,以及如何评价自己的关键(林沉明莹等译,民87)。萨提尔认为不一致的沟通姿态是源自人们自小所习惯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之间彼此互动模式(即原始三角)(林沉明莹等译,民87),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当我们感觉生存受到威胁时,便自然会有的实时反应,但人们也从中学习到了僵化的规则,相信一定要遵循一些来自家庭或社会的规范,否则就无法生存。家庭成员的沟通应对模式正反映着其自我价值、家庭规则与外界如何连结等层面(Banmen, 1986),萨提尔将这些防卫性的沟通分为四类,即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等求生存姿态,这些都是自我表达与自我压抑二者之间不平衡所造成的结果。健康的沟通方式是一致型(congruent)的沟通,个人可以知觉到自己的状况、观察他人的状况并掌握整个情境,具有直接而确实表达感受与思考的自由,重视个人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是一高自我价值的表现(林沉明莹译,民88)。

延续这些理念,萨提尔指出有困扰的人会有下列四方面的问题:(1)自我价值感低;(2)沟通是间接、暧昧不清,而且不真实、不坦诚;(3)规则是僵硬、非人性的,不能协调的,而且一成不变的;(4)与社会的联系是惧怕的、讨好的、或责备的。相对地,滋润的家庭或经过「转化」的人,也会在此四方面呈现一些健康的特性:(1)自我价值感高,(2)沟通是直接、清晰和坦诚的,(3)规则是有弹性的、合适的、能依情境而调整的,(4)联系社会是开放的、具希望的(吴就君译,民72)。

再者,萨提尔常以正向的眼光来处理人们的问题,她常用重新框架来看待或指出问题背后的意义,并且视症状为解决问题的动力,这种使用转化的观点取代了矫治与改变的方式。其模式因此也被称为「人性认可历程模式(Human Validation Process Model)」 (Satir & Baldwin, 1983)。萨提尔的转化乃是以增加原则(add principle)的方式,吸收新的、更合适的、具建设性的行为模式,并扩充、调整、重新框架旧有的习惯模式,以面对压力,使个人更富有弹性、更具选择性(林沉明莹等译,民87;赖念华,民90)。由于所谓的改变乃是从自身中(原有模式)撷取资源,使人们任何求生存的努力以及原本隐含或被误用的特质,得以有正向的发展,同时再扩充新的学习,如此一来,人们不至于因自己有问题或错误而抹煞其自我价值。萨提尔强调每种规条或沟通姿态都可以转化,而不一致的沟通型态具有负向的特质,同时也隐含着正向的资源(统整性的种子)(Satir & Balswin, 1983)。例如,讨好怀有关心的种子;指责含有自我肯定的种子;超理智具有理智的种子;打岔则是创造力与弹性的种子。因此问题不在于不一致的沟通姿态本身,而是人们如何使用它们以及是否具有弹性与觉察。这种由失衡的模式中找到正面潜能种子的想法,运用转化而非全然去除缺点的介入角度,是萨提尔模式最极富人性的一部份。

上述观点都是萨提尔用来了解当事人的问题来源,以及协助其达到改变的方向与焦点。据此,萨提尔模式主要治疗的目标便包括了提升当事人的自我价值、建立个人内外在资源、帮助当事人为自己做出选择、对个人行动负责任、表现表里一致的沟通、从家庭规则和父母的限制中培养个体化以及管理情感(Chan, 1996;林沉明莹译,民88)。不论是个人或团体模式的工作,这些目标都是治疗者所依循的原则。

(二)治疗技术
萨提尔在治疗过程中总是弹性地利用各种技巧,提供当事人表达、倾听、接触与爱等各种新的成长经验,因此也使她的理论与治疗模式显得更为生动且具实用性。萨提尔模式在转化历程的介入技术,不但包括从口语和认知上来了解不一致的沟通型态与僵化的规条,更从具像化、绳索的运用、具体行动(action)、雕塑(sculpture)、戏剧化及角色扮演(典型代表为家庭雕塑)等非口语方式来切入和探索当事人的问题(林沉明莹等译,民87)。她常使用具像化的技巧,以身体的姿势来探索内在情感;或者运用绳索来加强当事人身体感受、或具体呈现某种人际互动,以加深当事人的自我觉察,进而促进其做出新的选择。萨提尔认为行动可以形成图像,比语言文字更具有激发改变的能量(Andreas, 1991)。这种行动化的方法(action method)得以使当事人更能重温旧梦,经验性地处理当时的情绪与认知(郑玉英,民88)。例如,萨提尔常赋予某种沟通姿态一句话、一个代表动作,以具体呈现其所有重要的内涵与讯息;或利用行动连结当事人的内在期望与外在行为,以确认其语言与非语言沟通行为的一致性。

此外,萨提尔的雕塑技术也是应用行动化的原理,将人际互动的系统动力具体呈现出来,使当事人加深觉察与感受,并且增加新的观点与选择。此法经常用于帮助当事人觉察到自己习用而不察的无效沟通型态,以及缠缚已久而不自觉的规条,并藉以练习有效的沟通型态或转化规条成为生活原则(林沉明莹译,民88)。家庭雕塑(family sculpture)便是萨提尔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行动最有名的例子。家庭雕塑协助当事人描绘家庭系统的互动,使家庭成员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对不断重复的模式产生洞察。藉此,家庭规则可因此获得修正,新行为也得到尝试的机会(Satir, Bitter & Krestensen, 1988)。

冥想也是萨提尔常用来激励当事人,引导其整理并内化新学习的另一种方法。运用萨提尔模式的工作者(如Satir, Gormori, 与Banman)经常会在其所带领之工作坊的开始阶段或结束前,进行一段冥想。冥想可以催化成员进入一种促进改变的出神状态(trance),使其觉察力能更聚焦于个人深层的内在。典型的做法为邀请成员找一个舒适的位置,放松,再引导成员自我欣赏与感激,促使个人自我接纳和觉察。此外,萨提尔的自我环描绘也是一种统整性的介入技术。萨提尔发现,虽然人与人之间各有差异,但是基本的资源却是相同的,她用自我环描绘来呈现对全人类共同资源的全人性概念(林沉明莹等译,民87)。萨提尔自我环的图形,是八个同心圆所组成,最中心代表每个人的神圣自我,向外每环代表八种人类共同的资源,分别是生理的、理智的、情绪的、感官的、互动的、营养的、情境的、和灵性的。萨提尔的努力是提醒人们重视这八个层面彼此的平衡与整合。

萨提尔对于技术的运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需视当事人的问题与其文化脉络而得做调整。香港学者Chan(1996)便指出,萨提尔的沟通姿态及理论,在了解中国家庭上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一些家庭沟通模式,像不鼓励太多情绪表达、很少以语言来表达对其他家人的情感、比较喜欢间接和非言语的沟通方式、期待不用说出来对方就了解自己的心意等等不一致的沟通方式,对有效沟通来说是不利的。他同时也指出其戏剧化的雕塑及角色扮演对中国文化下的当事人是有具吸引力的。具体而言,这种行动取向的治疗模式应有助于启发兼重原理与实际做法的国人,不但能引导其觉察到家庭与个人的互动与关系,并且能进一步在既有的架构下促进转化。运用萨提尔模式的实务成效如何,其相关的研究发现于下文中说明。

阅读全文...

完形治疗法: 主要概念

人性观
完形治疗法的人性观系以存在哲学与现象学为基础。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的立即体验而产生。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整合一个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重新拥有」个人曾经否定的部份,以及整合的过程需要逐步渐进,直到当事人坚强得足以继续自己的成长为止。而藉由察觉,一个人可以作决断,并且因而生活得更有意义。

完形治疗法基本上假设个人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完全察觉发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人们经常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逃避某些可能面临的特定问题,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些人格上的障碍。对此,完形治疗法提供了必要的处理方式与面对挑战的技巧,它帮助当事人朝着整合、坦诚,以及更富生命力的存在迈进。

完形理论对於导致改变所做的假定是,我们越不想成为怎样的人时,我们越会保持不变。根据贝瑟(Beisser, l970)对於导致改变的理论指出,当我们察觉到我们是怎样的人(相对於努力想成为我们并「不是」的那种人)时,我们就会改变。对当事人而言,重要的是,尽可能完全地认清自己当时的处境身份,不要自己不是「哪种」人而拚命想成为「那种」人。


此时此刻
依培尔斯之见,除了「此时此刻」,没有东西是存在的。因为往者已矣,来者则尚未临,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完形治疗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识与感受现在这一刻,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

波尔斯特(Polster)波尔斯特(Polster,1973)曾根据「存在与现在」(now ethos)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命题:「力量存在於现在」(Power is in the present)。他认为,对许多人而言,「现在」这股力量几已丧失。他们不知把握此时此刻,却把精力虚掷於悲叹过去所犯的错误,枯思冥想该如何变化生活,抑或浪掷精力於未来无止尽的抉择与计划中。当他们把精力投向追忆过去或冥想未来时,「现在」的力量便消失无踪。但波尔斯特(1987a)也指出:若把治疗焦点过度集中於此时此地,也会有走火入魔的危险,他认为应适度地让当事人说出他们自己的故事,其中可能包括了对其过去、现在及未来同时进行治疗。

为了有效帮助当事人接触现在,完形治疗者常会问「是什麽」和「如何」的问题,而很少问「为什麽」的问题。为了增进当事人对现时的察觉,治疗者鼓励以现在式对谈。治疗者常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现在发生了什麽事?」、「现在进行什麽事?」、「当你坐在这里试图表达时,你体验到什麽?」、「此刻你察觉到什麽?」、「你如何体验你的恐惧?」、「你如何试图从此刻中退却?」等等。培尔斯(1969a)认为:当一个人在平息激烈情绪反应的情境下,才能思索为什麽他(她)会有如此之感觉,而「为什麽」的问题只会导引当事人去编造合理化的解释及「自我欺骗」,进而离开此刻立即性的体验。更明白的说,「为什麽」的问题将导致当事人不停地、顽固地去思索过去,从而助长他们抗拒去体验现在。

从回答完形治疗者所问的问题与进行的练习当中,可发现当事人用来逃避现实的方法。大多数人只能短暂的停留在现实,他们总是在找寻截断现时之流的办法,同时常彷佛与现时经验无关似地提及自己的感情,却不去体验他们此时此地的感受。培尔斯从事完形治疗的宗旨就是在帮助人与现实活生生的接触与体验,而不仅是去谈论经验而已。因此,假使当事人一旦谈及悲伤、痛苦或迷惘时,治疗者就会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让当事人现在就去体验悲伤、痛苦或迷惘。倘若一昧地去探讨困境人的问题,极可能会变成一场无解的讨论,或是无止境地探索问题潜藏意义的一种文字游戏。就心理面而言,这是抗拒成长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某种型式的自我欺骗。因为在面对问题、讨论问题时,当事人常会欺骗自己并以为自己正在解决问题,甚至认为自己已更进一步向成熟阶段成长。为了降低这种危机,治疗者在辅导时应设法增强或夸大某些情感的表现。例如,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治疗者可请其中一位自觉能取悦他人或符合他人期望的当事人,立即在该团体中去取悦某些成员。

综前所述,完形治疗法是否就主张忽略过去?如果说完形治疗者对当事人的过去并不感兴趣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完形治疗者认为,当过去与一个人现时功能的重要课题有所关联时,过去就是重要的,又当过去与一个人现时所表现的态度或行为有关联时,就要尽可能的把那些过去带入现在加以处理。因此,当当事人谈及他们的过去时,治疗者将要求他们藉着重演过去而将之导入现在。治疗者指导当事人「将想像带到此地」(bring the fantasy here),试着再次体验先前所经验过的情感。诸如:不要当事人仅谈论童年时期与父亲相处间不愉快的创痛,而要当事人在想像中变成那个受创伤的儿童,直接与父亲谈话。透过此种想像历程,再度体验当初所受到的伤害,进而释放该伤害,再运用潜力的发挥达成进一步的了解及解决。

未竟事务
完形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焦点为「未竟事务」(unfinished business),它系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像联结在一起。由於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裹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未竟事务常会一直持绩存在着,直至个人勇於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就未竟事务的影响力而言,波尔斯特(1973)认为:「这些未完成的事情终究会被设法去实现,当它们蓄积了足够的力量时,个人进而会受到偏见、担忧、强迫行为、被压抑之精力及许多自我挫败(Self-defeating)行为的困扰」。

由於过去未被认知的情感所衍生的一些非必要性的片断情绪,扰乱了以现在为中心的察觉。根据培尔斯(1969a)的观察,悔恨是末竟事务中最常见、最恶劣的一种。依照他的看法,当人们悔恨时就把自己给困住了,既不愿让悔恨就此算了,也不能做坦诚的沟通,除非把悔恨发泄出来。因此,培尔斯主张把悔恨表露出来是必须的,未表露出来的悔恨经常会转变成罪恶感。换句话说:「无论何时,当你有罪恶感时,就去找出悔恨的原因,并把它表达出来,简化原本纷乱的要求」,则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例如,一个从来没有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人,在他身上便可以发现未竟事务是如何困扰着他,同时显现在他的一些行为当中。他也许会怨恨他的母亲,因为不管他如何表现以寻求母亲的赞美,但母亲却总让他觉得自己是多麽的笨拙。因此,他把对需要母亲赞美的需求,转化为对女性的追求,用以证明他是一个有用的男人。尽管他运用了各种策略来让女人赞美他,但总还是觉得不满足,此便是未竟事务妨碍他与女性有坦诚的亲密关系使然。因为他的需要是儿童式的,而非成年人式的。在他能体验到真正的满足前,他必须先去完成未竟事务的体验,换言之,他需要回到原来的未竟事务上,把原不为人知的失望与愤怒的情感表达出来,解决原存的僵局。

「困境」(impasse)或称为「胶着点」(stuck point),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无法支援自己,而必须寻求外援的一种情况。解困常用的方法包括操纵别人,但这种方法虽能代替自我支援,却无法成为自我真正的养分来源(Yontef,1993)。身处困境时,当事人会想藉着扮演脆弱、无助、愚蠢、或低能等角色来改变环境。谘商员的任务在於协助他们突破困境,使成长化为可能。谘商员可以提供情境并鼓励他们充分去体会其中胶着的经验,使他们能够接触到自己的挫折感。如果当事人能够认清并接受自己是怎麽的人,而不是只希望成为怎样的人,那麽他们将更可能有所改变。完形治疗法背后所根据的理念是,个体都有自我实现与追求成长的倾向,以及如果他们接纳自己所有的各个面而不加以做价值判断的话,他们就能够开始有不同的思考、感受、与行为。

逃避
逃避(avoidance)是一个与末竟事务相关的概念。它所指的是人们用来避免面对未竟事务、避免去体验未竟情境所引发的不愉快情绪所使用的工具。培尔斯(1969a)认为,大多数人都宁可逃避体验痛苦的情绪,而不愿去做必要的改变。因此,他们会变得迟钝、无法突破僵局,从而阻碍了成长的可能性。培尔斯也提及,灾难的预期是我们自己想像出来的,它使我们心理变得迟钝;诸如:「如果我充分地表达我的痛苦,对方会觉得难以忍受,而将永远不再理会我」;如果我向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人物表达我的愤怒,他们将离弃我」;「如果我对我曾失去的表示哀悼,我便可能会深陷於沮丧当中,永远跳不出那个无底洞。」

培尔斯认为,上述那些想像使我们缺乏活力,因为利用那些想像,我们逃避了生活中必要的冒险。因此,完形治疗者鼓励当事人在治疗阶段,充分表达以前从未直接表达的紧张情绪。如果当事人表示害怕触及其潜藏的怨恨及恶意,治疗者也许会鼓励他们就把自己变成怀有怨恨及恶意的人,然后去表达这些负面的情感。藉着体验当事人原极力排斥的自己之另一面,他便开始了一个整合的历程,让自己超越并克服原阻碍其成长的僵局。透过超越逃避,当事人就可扫除阻碍现在生活进行的未竟事务,而迈向健康与和谐。

精神官能症的各个层面
培尔斯(1970)把成年人的人格以洋葱的皮来做比喻,即一个人若要达到心理成熟的境界,必须剥除神经症候方面阻碍个人成长的五个层面。它们包括:

1、虚伪。
2、恐惧。
3、僵局。
4、内发层。
5、爆发层。

我们面对的第一个层面是虚伪(phony),它指的是以刻板及不坦诚的方式与人应对。在这一层里我们只是在玩弄心机而迷失於各种角色扮演中,同时藉着虚伪的表现,而生活在自己或他人创造的想像中。但一旦了解到自己的虚伪而欲往坦诚改变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和不愉快。

第二个层面是恐惧(phobic)。在这一层裹,由於看到了连自己都无法认可的一面,我们因此而感到痛苦,并设法去逃避它,同时拒绝去接受实际上的自我突然现身。此时我们产生灾难性的恐惧,以为如果一旦知道了真正的自我,或把自己真正的一面呈现在他人眼前,则一定会遭到拒绝。

再次一层是僵局(impasse)。所指的是在我们迈向成熟历程中的一个停滞点。在这一层里,我们自认本身并无资源来帮助自己,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持来超越这个停滞,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於是我们企图去操纵环境,认为这是我们去看、去听、去感觉、去思考和为自己作决定的时刻。在僵局这一层裹,我们常有死寂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如果希望获得活力,就必须超越此一僵局。

如果我们愿意去体验上述之死寂感,而不否认或逃避,这时就可进入内发层(impolosive)。培尔斯认为,进入内发层是要达到坦诚的自我之必经阶段。藉着对死寂感与虚假作为的直接接触,揭开自己防卫的面纱,而开始触及真实的自我。

培尔斯同时认为揭开内发层将引发出一个爆发状态,此即爆发层(explosive)。当我们接触爆发层时,原本欺骗和虚伪的面具将为之除去,我们将释放出原极力要假扮某角色时所蕴积的一切能量,而为了要变得坦诚及有活力,就必须达到痛苦或喜乐的爆发状态。


能量和能量的障碍
在完形治疗的理念当中,特别注意能量(energy)的问题,包括:它在何处?如何使用?以及如何被阻碍等等。能量受到阻碍亦为抗拒接触的另一种型式。它可能表现在身体某些部位的紧张。例如,藉着姿势变换、身体紧缩、颤抖、与别人说话时看别处、音调异常等,但这些仅是极少数的几个例子。

秦克尔(Zinker)秦克尔(Zinker,1978)曾评论治疗者注意观察当事人能量之重要性。他认为当事人可能未察觉到他们存在的能量,也不知道能量在那裹,同时他们也可能以负面的方式去经验它。依他的观点,治疗应含括能量的动向在内,藉以唤醒和鼓励当事人,使其明了治疗者实际上并不能成为其能量的来源。而治疗者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帮当事人找到其能量被阻碍的方式,并且把这些被阻碍的能量转移到合宜的行为上。上述过程最好是在当事人愿意合作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者同时也可以藉此学习迎接抗拒,并应用此经验做为其强化治疗工作的方法,进而帮助当事人了解如何以身体的各项徵兆来表示其抗拒心理,而不仅止於协助当事人消除那些徵兆而已,如此当事人即可充分的去探究紧张的状态。例如,藉着夸大自己紧闭的嘴与抖动的腿,当事人便会发现自己的能量将会分散,而变得虚脱无力。

M.Polster接触和抗拒接触
接触(contact)在完形治疗的领域里,可说是促成成长与发生改变的必要条件。当我们与环境接触时,改变就无可避免的发生了。接触系透过看、听、嗅、触摸和移动等方式来达成。良好的接触指的是与他人自然地进行交互作用,但仍不失其个人的个体感。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段不断变化而富创造性的历程(M.Polster,1987),而要与环境有效接触的首要条件就是敏锐的察觉、充满活力及自我表达的能力(zinker, 1978)。波尔斯特更认为接触是成长的活力泉源,它可能会伴随着强烈的兴趣、想像力与创造力,但这种型态的接触却仅存在於片刻间。因此,较正确的接触方式应要考虑与环境接触的层次问题,而非仅注意最后状态的达成,尤其是在完成接触之后,常常需要某种型式的退却以便去整合所经历的东西。

完形治疗者同时对抗拒接触的问题也极为重视。就完形学派的观点,抗拒指的是形成防卫,而逃避以完全真实的方式来体验现在。前述神经症候的五个层面即代表一个人将其精力郁积以维持虚假的方式。自我防卫机制的存在也阻碍了个人坦诚行为的表现。波尔斯特二氏(E.Polster& M.Polster ,1973)曾指出了在完形治疗中被质疑的五种主要抗拒接触方式。此即「内化」(introjection)、「投射」(projection)、「回射」(retroflection)、「解离」(deflection)、「混淆」(confluence)。

  1. 内化是指毫不排斥地接受别人的标准与理念,而不将其同化为与我们内心一致的想法。正因为我们未曾去分析和重组这些标准与理念,因此所接受的实际上与我们并不相容。当我们内化时,我们被动的去合并环境所提供的东西,而不花时间去厘清什麽是我们想要或需要的。如果停滞在此阶段里,则当我们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恐怕早已精疲力尽。


  2. 投射其概念恰与内化相反。在投射阶段里,我们否定了自己的某些部份,而将之指派给外在的环境。当产生投射行为时,我们将无法区分内在、外在世界的分际。那些与自我形象不一我的人格属性,将不被承认是属於自己的,进而把它们归诸於别人身上。同样的,当看到别人具有某些人格特质时,拒绝承认自己也有。在逃避为自己的情感及为自己本身负责的情况下,使我们自己也丧失了去主动改变自己的能力。


  3. 回射指把我们愿意为别人做的事转回到自己,或是将希望别人为我们做的事转回给自己。例如,在攻击别人之后,我们常会因后悔而痛责和伤害自己,复进而将攻击向内转向自己。这种历程严重地阻绝了当事人与他人或环境间的互动叁与。一般而言,这些功能性的不适应性是我们所难以察觉的。完形治疗的部份疗效就在於帮助当事人找到自律系统(Self- regulatory system),并发挥其功能,以实际地处理问题。


  4. 解离指的是一种精神混乱的历程,使人无法保持持续性的接触。具有解离倾向的人藉着幽默的繁复使用、不实际的类化与发问,而不去述及自己的问题,以此来扩大与环境的接触(Frew, l986)。他们与环境的接触系建立在一种不协调的基础上,因而经常使他们在情绪上感到空虚。解离的作用使得情绪经验逐渐减少,那些具解离倾向的人在与别人接触时很少谈及自己,只是不断地谈论别人的事。


  5. 混淆系指对自我与环境的分化,无法有清楚的察觉。对於具有混淆倾向的人,内在经验与外在现实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认为自我与环境不会产生冲突,同时会认为所有人都经验着同样的情感与思想。混淆是一种接触的型态,此种型态的当事人常期待着被接纳与被喜欢。他们与别人和睦相处的同时,并不轻易表达个人真正的情感与意见,这是一种他们认为让自己得到安全的方法。当一个人依赖混淆为一种接触型态时,一旦发生冲突便会产生极度的焦虑。混淆的方式使人们难以形成自己的想法并为自己表达意见,因此这种人常倾向於避免冲突,这使得他们很难去拥有真正的接触。治疗者常会拒绝当事人使用这种抗拒接触的沟通方式,他可能会问当事人:「你现在在做什麽?此刻你感受到什麽?你现在要什麽?」,透过这些问题使当事人逐渐察觉自我。


内化、投射、回射、解离与混淆均为抗拒接触的型态。完形治疗者必须谨慎防范的是,在当事人未能察觉到这些历程时,就干扰了当事人与环境间的接触。所谓的「抗拒接触」(resistance to contact)与「界线侵犯」(boundary disturbance),指的就是人们意图控制环境所使用的某些特殊接触型态。完形治疗法的观点是,接触是正常与健康的。因此,在对於这些抗拒接触的型态进行讨论时,要把焦点置於个人在察觉的历程中所达到的程度。完形治疗会鼓励当事人逐步去察觉阻碍他们去接触的主要型态。

阅读全文...

维琴尼亚·萨提尔

维琴尼亚·萨提尔女士维琴尼亚·萨提尔
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1916年6月26日-1988年9月10日)是美国的一位世界知名的心理治疗师,亦是家庭治疗学(或称家族治疗学)的先驱。她的工作成果后来成为了今时今日的神经语言程式学的三个根本模式之一。现时的国际家庭治疗机构AVANTA亦是由她所创立,以推动她的研究成果。



生平
维琴尼亚·萨提尔在1916年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农户诞生,她的两位祖母都是来自德国的移民。她排行在家里五个小孩的老大,她五岁的时候曾患盲肠炎,在医院住了几个月。

1988年,萨提尔突然猝逝,当时她仍在参与研究工作。她离世后遗下700多页手写和用打字机打好的笔记。有其他心理学家批评萨提尔的作品“大量稀释了她的研究成果”,“使想吃到鸡的人只喝到鸡汤”。这很可能与她的突然离世,而未能把她的述说做有系统的整理有关。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也被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事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直到1989年去世之前,萨提亚女士一直热衷于将心理学中丰富而有效的观念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大众。

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它跳脱了以往治疗时只针对个人问题加以解决的方式。而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也就是说,家庭治疗学派在面对前来求助的病人时,并不认为案主是个“有问题的人”,而是个“背负问题的人”。病人所背负的问题,不单是出于自己本身,有些部份是出自社会、家庭(也就是“系统”)的影响。人在系统中,必然受到这个系统的制约、与整个系统互动。当系统出了问题,个人也会出现问题,他就变成背负问题的人。所以家庭治疗就是从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这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

萨提亚的第一本书《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是在一九六四年出版的,此时,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始受到许多专业人士重视,而这本书至今仍是美国各大相关科系的教科书。接着,欧洲各国也接受她的理论。萨提亚的身影自此便经年在世界各国出现,演讲、教学、举行研讨会。每到一处,便为该地留下无尽的热力、希望与爱。一九七零年代,精神医学会发表了一篇全美家族专题报告,列出二十一位最具影响力的治疗师,萨提亚是名单中唯一的女性,且高居首位。

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着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或我”,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否则便沦为自私自利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萨提亚所做的,只是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

因这种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的信念,她在进行家族治疗的过程中,发展出许多特别的活动,例如家庭雕塑、影响轮、团体测温,以及用一条白色绳索展现出家庭关系图,显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这些活动均灵活地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当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这也表示萨提亚并不抱持强烈的本位色彩,她尊重并实际运用不同取向的治疗方法,兼容并蓄。

1951年,萨提亚第一次尝试运用后来被称之为“萨提亚模式”的方法对一个家庭进行治疗。一开始,她的治疗对象是一个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进行六个月的心理治疗后,少女情况发展良好。可是之后萨提亚却接到女孩的母亲的电话,说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的感情。萨提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母亲不满的言语背后的恳求意味。她要求这位母亲与女儿一起与她见面。当母亲和女儿一起来见萨提亚时,萨提亚发现她之前与女孩建立的良好关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六个月前的状态。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对女孩施加了什么魔法呢?

萨提亚继续对母女进行治疗。母亲、少女和萨提亚之间慢慢建立起一种新的、良好的关系。这时萨提亚邀请家庭中的父亲一起参与治疗。结果,当他成为会谈中的一员时,本来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这里又是什么缘故呢?这个家庭的成员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相互影响力呢?
 
萨提亚意识到她可能已经接近了某个关键的问题。而正是这个问题,后来成为她创立全新治疗模式的契机。
 
她询问这个家庭是否还有其他成员。当仅余的这位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儿子参与到治疗会谈中,并展现他在家庭里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萨提亚更清晰地看到女孩在家里被忽略的角色,以及她在家庭里力求生存的痛苦挣扎。

这些经历以及之后的经验让萨提亚发现,治疗并不仅限于“有问题的家庭成员”,也需要整个家庭系统的介入。也即,她可以借改善家庭成员彼此间的关系,来带动整个家庭的改变——当然,也自然而然地改变了家庭中有问题的成员。这也让她开始强而有力地使用“雕塑”的技巧,她让来访者以不同的身体姿态来代表和呈现沟通的信息。这些身体姿势可以透露出、并使来访者觉察到那些他没意识到的信息,从而有所改变。例如,萨提亚就让那位“天之骄子”站在椅子上,他的父母朝他摆出崇拜的姿势,且不留一丝余地给女儿。借着让家庭成员演出这一场景,萨提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经常被否认的感受。这种体验也促使他们去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萨提亚从这次经验出发,发展出以系统取向来帮助家庭的家庭治疗,对治疗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维琴尼亚·萨提尔女士萨提亚语录:

五种自由
一、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该如何看、如何听。
二、自由地说出你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说。
三、自由地感觉你所感的,来代替应该感到的。
四、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
五、自由地根据自己想法去冒险,来代替总是选择安全妥当这一条路,不敢兴风作浪摇晃一下自己的船。


◎“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仍是可能的。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竭尽所能而为的。

◎我们都拥有内在资源以成功地应对和成长。

◎我们有许多选择,特别是面对压力作出适当反应,而不是对情况作出实时反应。

◎治疗需把重点放在健康与各种可能性上,而不是病态上。

◎“希望”是“改变”的一大重要成份。

◎人们因“相似”而联结,因“差异”而成长。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为自己作出选择。

◎我们是同一生命力的展现。

◎大部份人倾向于选择其所熟悉的,而非舒适自在,特别是在承受压力之际。

◎“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感受”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拥有它们。

◎人性本善。想与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联结并予以实现,就必须去发掘自身的内在宝藏。

◎父母往往重复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熟悉的模式,即使知道这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该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欣赏并接纳过去,可以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在迈向统整的目标之一是:接纳父母也是人,并且在人的层次上,而非只是在角色的层次上与他们交会。

◎“应对方式”是我们的自我价值层次的展现;我们的自我价值愈高,应对方式就愈统整。

◎人类的过程是普遍性的,因此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文化和环境。

◎“过程”是“改变”的途径;“内容”(content)形成了使改变可于其中发生的“情境”(context)。

◎“一致性”与“高自我价值感”是萨提尔模式的主要目标。

◎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的价值上。

阅读全文...

眼球移动模式

我们的眼睛不仅仅是"灵魂之窗",NLP透过临床实验与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在回想事情或回答问题时,其眼球移动的方向与位置与他正使用的感官系统有直接的关连。学习这些技巧,可以让我们在沟通中掌握先机,快速了解对方的思维。


(注:上图依惯用右手者实际面向为例, 左撇子则相反。)


1)头脑的隐喻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话——眼睛是心灵之窗。如果你仔细看一个人的眼睛,你就能够看到真正的他。NLP认为,眼球的移动方式与我们思考的方式有一种关联。在NLP里,我们称眼球的移动为眼睛的解读线索,因为它们让我们能够去解读一些信息,给我们一些线索。眼球移动与表象系统有天生的关联,特别的移动联结到特别的系统。一般而言,当人们在观想时,会往上看或往前看,但不会聚焦;而在听声音时,眼睛会往左右移动,如感觉时,又会往右下角移动,当往左下角移动时,很可能是在做内部对话。这些移动是一致的,并且经常在无意识下为之。上述是就一般而言,所以也不要以为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

眼睛的解读线索有什么实际用途呢?你不只可用它知道别人是如何在想,也可以让你以特别的方式想,而且更容易思考。对我们而言,所得的教训是,我们是那么容易就养成习惯性的生存方式,习惯性的姿势是与习惯性的思想相连接的。即是,纵使我们的某项生理词汇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它还是提供了我们因为习惯而带来的舒适。当我们很习惯于那些姿势与思想后,最后我们会以为事情就是这样子。其实,姿势与思想都是我们的创造物。

2)头脑的催化剂
我们探讨眼睛移动模式,而且训练我们自己能够对它加以解释。这样你就不会对别人的行为感到茫然,无法理解了。事实上,你将能够知道别人正以哪种表象系统进行思考。而且,你对这种非语言的沟通形式会很精明,而且有时候,你的确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们都会使用各种不同的解读线索帮助我们去接近我们的内在状态,除此之外,这也帮助我们,去接触到我们曾有过,或是现在正在经历的经验。眼睛的解读线索不会真的造成视觉、听觉或触觉经验,而是刺激我们的头脑去撷取我们正在搜寻的特殊表现行为。

3)眼睛线索的解读
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他的左边往往是过往的记忆;而右边是未来的、未发生的,或在创造或组合的。下列我用图来表明:(以多数人的为主来介绍,他的左边──也就是我们看时,我们的右手方向──为过往记忆区;而眼球的上中下分别为视、听、触觉区倒是人皆同之。)

阅读全文...

2008年5月18日星期日

NLP 假设前题 (Presupposition) 集略

“预设前提”是NLP概念及技巧的基础,当我们思考或者处理事情时,假定人、事、物的关系就是这些“前提假设”所说,凭这些假定设计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用这种方式,我们会发现思考和行为的效果更好。反复地运用,不会陷入困境,更加积极、进步和阳光。

NLP不称这些预设前提为“原则”、“规定”或者其他较具肯定性的词语,因为NLP的精神是不大有兴趣去找出或者坚持什么是“真理”,避免了空泛的争拗或者僵化的执着。我们可以假设事情是这样的,让结果去引导我们下次应否再做同样的假设。

“预设前提”是NLP的免疫系统,任何事情若能符合这些前提假设,都会有良好的效果,事实上,一个人若事事以这些前提为思、言、行的基础,他便真真正正地活在了NLP里,事事顺利,天天开心。

NLP是不相信“绝对”的学问,不同的NLP学府都有不同的版本(虽然基本的精神是一样的)。这里有一些经典的预设前提和大家分享。


  1. 尊重别人的内心世界。
    Respect the other person’s model of world.

  2. 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会是一样的,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亦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一样,因此也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同样的结果。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造就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都是在不断变化中,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是一样的。两个人之间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不一样,不一定会使两人不能沟通或者难以发展出良好关系。

    给别人空间,即新生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同样地,自己与别人的看法不一致,也是正常的事。在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3. 你不能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去影响别人。
    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

  4.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每个人只能改变自己。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推动自己。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因此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一个人去学习。

    因此一个人不能指望另外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迫别人接受。

    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其他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般地发生的权利。不强迫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别人便不会抗拒。同样地,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而不能寄希望于他人或环境改变。

  5.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Usefulness is more important.

  6. 只说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确而不顾有没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实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任何计划的设计都是为了效果;效果是所有行动的目的。有道理是由理性方面的标准来决定的。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再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效果才会出现,,故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没有效果的道理,是背弃了信念和价值的规条,应该加以检讨。

    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但必先由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开始。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7. 地图非实境
    The map is not territory.

  8. 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把资料摄人(摄人过程),感官的运用是主观的和有选择的,因为不能,亦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过滤而决定其意义,亦因此能储留在脑中(编码过程)。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是主观地形成的,故此,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亦因此是主观的。我们只能用上述方式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没有其他的方法。

    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主观的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每个人的世界都只是在他的脑里。我们是凭大脑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的。改变一个人头脑中的世界,这个人对这个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每个人都是用自制的地图在这个世界里生活。

    改变主观经验在头脑中的结构模式,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便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感觉亦会改变。我们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的,只要改变我们自己(头脑中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便会有所变。

    事情从来都不会给匀压力,压力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反应。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的言行,或者环境的转变,而是来自我们对它们的态度,亦即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

  9. 沟通的意义在于你所得到的回应。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

  10. 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与“没有效果”之分。自己说得多“对”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讯息才是沟通的目的。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的。同样的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使听者完全收到读者想要传达的讯息,便是正确的方法。

    沟通的效果,来自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比来自文字的更大。沟通讯息的送出与接收在潜意识层面的比在意识层面的大得多。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完全相同的反应。说话的效果由讲者控制,但由听者决定。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抗拒是对讲者不够灵活的指正。

  11. 重复目前的做法,只会得到目前的结果。
    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

  12. 做法不同,结果才会有所不同。如果你做的事没有效果,就要改变你的做法。任何新的做法都会比旧的做法多一分成功机会。想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

    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从来都是处于不停的改变之中,不肯改变的便面临淘汰或失败的威胁。只有不断地改变做法,才能保证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有理想状态。

    “做法”是规条,目的是取得价值,实现信念。维持最有效果的规条,就是灵活地不断修正做法,这样才能保证取得价值,实现信念。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习惯使我们不用思考便能做某事,这使我们忘记去凭所有事情的效果而作出修正。祈望别人改变才能使自己更好,倒不如想想自己怎样改变才能取得效果。

  13. 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案。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olutions to every situation.

  14. 一个选择等于没有选择,两个选择让人左右为难,人总要给自己寻找三个或以上的选择,方才算得到选择的自由,才可让事情处理得更完善。

    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必陷困境,因为别无选择。对事情有两个方法的人也会陷入困境,因为他给自己制造了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局面。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到第四、五,甚至更多的方法。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达不到预想效果。

    没有办法,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从而使事情发生改变。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不只一个。“没有办法”使事情划-上句号,“总有办法”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应停止想它;“总有办法”对你有好处,故应把它留在脑中。为何不使自己成为一个能找出办法的人?“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回家,而不是这条路通不通。”

  15. 任何行为背后必有其正面的动机。
    Every behaviour has a positive intention.

  16. 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接受一个人的动机,他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了他这个人。

    了解和接受一个人的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动机往往处于潜意识的层面,不能意识地说出来。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容易的方法是问该行为企图得到什么价值。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17. 所有人都拥有足够的资源,去成功达成自己的理想及目标。(没有无资源的人,只有资源缺乏的状态,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资源的能力。)
    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 or we can creat them.

  18. 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即是说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人类只用了大脑能力的极少部分,增加对大脑的运用,很多新的突破便会出现。增加运用大脑的能力,人类比以前更易把效果提升(现在已有大量的技巧发展出来。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思想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每天遇到的事情,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在所有事情或经验中,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把事情或经验变为绊脚石还是踏脚石,由自己决定。成功快乐的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与其他人所具备的条件一样。

    有能力给自己制造出困扰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事物,而是由自己内心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产生出来的。

    自己不信有能力或有可能,是使自己得不到渴求的成功快乐的最有效保证。

  19. 弹性就是力量。
    Flexibility is Power!

  20. 在任何系统中,最灵活变通的人拥有最佳的成功机会,是最能影响大局的人。
    灵活是指有一个以上的选择,选择便是能力。因此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灵活来自减少行使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多凭观察而运用环境所提供的其他条件。灵活是使事情更快有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亦是人生成功快乐的重要因素。

    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思想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容许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便是灵活。在一个群体中,固执使人紧张,灵活使人放松。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容许找出双赢的可能性(更进一步说是三赢)。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

    “流水”是学习灵活的最好隐喻。灵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作出转变;而固执则是在被逼的情况下作出转变。

  21. 没有失败,只有回应。
    There is no failure, only feedback.

  22. “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给我们需要改变的讯号。“挫败”只是在事情划上句号时才能用;欲想事情解决,即使事情仍继续下去,这二字仍不适用。“挫败”是指过去的事;“怎样改变做法”是指向未来。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自信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每次“挫败”,都只不过是学习过程中修正行动之一。

    人生里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达致完善。要想成功,首先要相信有成功的可能,然后找出需要怎样改变。“回应讯息”正是保证这点。掌握了每次“挫败”带来的教训,每次便都变成了学习。自信不足的人,潜意识里总是在找“不用干下去”的借口,“挫败”二字便很容易冒出来。

  23. 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r at the moment.

  24. 1、 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是为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
    2、 每一个恩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
    3、 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
    4、 了解和接受其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
    5、 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
    6、 接受一个人的动机,他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他这个人。
    7、 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不能意识地说出来。
    8、 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易的方法是问企图经由该行为得到的价值是什么。
    9、 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
    10、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25. 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 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

  26. 1、 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确。潜意识从来不会伤害自己,只是误会地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该动机,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
    2、 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情绪是使我们在该事情之中有所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
    3、 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
    4、 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肯让你去引导他作出改变。
    5、 任何一次行为不等于一个人。
    6、 行为不能接受,是因为没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是两人的共同目标,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
    7、 找出更好的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动机背后的价值观。

  27. 有选择总比没选择好。
    Having a choice is better than not having a choice.

  28. 选择越多越自由,影响力也更大,NLP 无时无刻不在给自己多添加更多的选择。

  29. 人们总是对事实的理解产生反应,而不是事实本身。
    People respond to their perception of reality, not to reality itself.

  30. 我们从日常事件的操作经验中累积为自己的心灵地图,而不是事件本身,因此相同的心灵地图在应对某些其他事件时可能并不中用,NLP 技术赋于我们操纵心灵地图的能力,让我们在应对事情的时候弹性幅度更大,拥有更多选择的能力及更自由宽广的心灵地图。

  31. 身心相连
    Mind and body ar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the same one system.

  32. 身体与思想是相互影响的,当思想改变时身体也会随着改变,而当身体及行为改变时则会同时攺变我们的思想及感受。

  33. 行动是了解的唯一途径。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 Act

  34. 所谓学习就是在进行事情的过程,因此若想明白一件事,那就即刻行动吧。

  35. 复制成功产生卓越。
    Modeling successful performance leads to excellence.

  36. 如果有某一个优秀的人能完一件事,则必可将之复制到另一个人身上,因此,模仿卓越的人,将可产生卓越的效果。

  37. 记忆仅是记忆,不是实际的事件。

  38. 记忆只是经过处理的贮存资料,却不是实际事件的真实情境。记忆是可以经过删除、扭曲、一般化、重框、架构重组等方式重新建立的,它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及理解而产生改变,因此不是绝对的事实。

  39. 思想集中能量同也就集中。

  40. 困难使事情变得更有趣。

  41. 没有人是不需要沟通的。


阅读全文...

NLP 术语大全

在开始学习一门学问时,往往会被大量的专有名词及术语给吓着,我也不例外,在经过一番苦修之后,再藉由网上先贤的贡献,决定编修一份 NLP术语大全,虽胆敢叫作大全,事实上学无止境,尤其是像NLP这种正在大事扩展,一日千里的学问,无疑必将错漏百出,我虽然会不断修整,但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各位的指正!由于中文世界各有不同名词及用语的翻译方式,我深切的期盼大家能鼎力相助,好让这份文稿能更加齐全、准备及完善!


  1. 双重捆绑(Double Binds): 在说话中提供两个达到同一指令目的的选择。

  2. 心锚(Anchor):在NLP里面,会触发某种生理状态的刺激,就叫作心锚。心锚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特意设定,例如,按铃以吸引某人的注意;或是更复杂点,当回答问题时,站在某个特定的地方。

  3. 引导(Induction):以亲和感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让其他人来跟随。

  4. 归类(Chunking):将组织或是某些经验划分为更大或是更小的单位,向上归类牵涉移至更大、更抽象层面的咨询,向下归类牵涉移至更明确、更具体层面的资讯。侧向归类涉及找出在相同层面咨询上的其他例子。

  5. 视听感(VAK): 视觉(Visual), 听觉(Auditory), 感觉(Kinesthetic)

  6. 后设(Meta):从希腊字而来,意味着超过或是较高的。

  7. 观想(Meditation):观看内在影像的过程。

  8. 当下(Now):在时间线上与此时刻完全结合

  9. 隐藏指令(Embedded Commands): 在沟通词句中嵌入指令式词句、建议或语调,以达致执行目的。

  10. 删除(Deletion):人类模仿的三个通则之一。在言谈或想法上,抹去经验的某些部分。

  11. 扭曲(Distortion):人类模仿的三个通则之一。在部分模仿中,所有的关系与其应该代表的关系不同的过程。

  12. 一般化(Generalize):人类模仿的三个通则之一。在语言或想法上,统观而失缺的将类似样版结合为一的作法。

  13. 环境(Environment):我们行为所发生的外在结构。环境是指我们所认为的“外在”,它不是我们行为的一部分,但有时我们必须对其反应。

  14. 经验(Experience):人们对某件事或某个事物的经历和体验所形成的认知。

  15. 映现(Mirroring):契合另一个人的部分行为。如向对方展示一些他所熟悉的行为语言的方法,就像他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一样。

  16. 抽离(Dissociation):与现实相脱离,就像在记忆中。例如,从外面看呢自己在照片中的身体,所以你没有真正在那里的感觉。

  17. 呼应(echo, matching):通过契合所沟通对象的行为,以快速建立亲和关系的一种沟通方法--契合或是映现行为。

  18. 生态平衡(Ecology): 符合身、心、灵整体的平衡及圆融。

  19. 述词/感观用语(Predicates):显示使用一种表象系统的感官基础字眼。

  20. 敏銳的观察力/度测(Sensory Acuity):通过解读非语言信息,真实了解某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21. 框架(Frame):设定认知某种事物的架构或方法,就像成果框架、复述架构等等。

  22. 隐喻(Metaphor): 通过趣事佚事或小故事的方式间接达致沟通的目的。

  23. 模仿(Modeling): 藉由重覆对象的语言,行为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24. 次感元(Submodalities):由每个感觉所认知的特别感觉品质。例如,视觉的次感元包括颜色、形状、动作、亮度、深度等,听觉的次感元包括音量、高低、速度,触觉的次感元包括压力、温度、纹理、位置。我们思想的最小单位。

  25. 系统的(Systemic):与系统有关,注意时空的关系和结果,而不是因果的直接关系。

  26. 时间线(Timeline):我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图象、声音和触觉的储存方式。

  27. 咻模式(Swish Model):程式化头脑进入新方向的生生不息的NLP次感元过程。在改变行为或十不想要的行为,使其进入全新结构性方法上很有效。

  28. 亲和感(Rapport):建立或保持两人更多人之间的互信和了解关系的过程,促成另一个人反应的能力。

  29. 行为弹性(Flexibility):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便诱出或十取得他人反应的能力。行为弹性可视为对任何刺激的各种反应的开发,而与其相对的习惯性具有局限性,因而抑制了潜力的发展。

  30. 丰姿状态(Abounding, Resourceful):当一个人觉得丰富时,所感受的总神经和生理经验。

  31. 从属等级(Hypotaxis):一种内在阶级,每个层面渐次包含心理和影响力,按其重要性(从高至低)这些级别包括:1. 身份(Identity)认同;2.信念(Beliefs)和价值观(Values);3.能力(Capability);4.行为(Behavior);5.环境(Environment)。

  32. 内部策略(Internal Strategies):是指内部过程和与之相联系的外部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通内部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33. 模拟未来(Future Simulation):内心认知排练未来一些情境的过程,以便确保所希望的行为将自然和自动发生。

  34. 世界模型(Map of Reality):每个人以自我的认知和经验建立个人独特的世界观。个人处事原则的总和。

  35. 倒带/复述(Back Tracking): 以加上开场白的方式重复对方刚说过的话里的重要文字。

  36. 意图(Intention): 欲达致目的的背后动机。

  37. BVR: 信念(Beliefs)、价值观(Values)、准则(Rules)

  38. 外部觉察(External awareness):将所有感觉的输入管道转为外在。

  39. 先行系统(Forerunner System):又称先导系统。将信息引导入意识中的偏好方式。

  40. 后设模式/检定语言模式(Meta Model):一套获取语言信息,把人们的语言和语言表达的体验反复联系的工具。

  41. 后设程式/性格模式(Meta Program):一种心理层面的程式,决定我们如何整理、指向和分类经验。后设程式比特定思考策略更来得抽象,并定义我们对特定议题的一般策略,而不是思考程序的细节。

  42. 问题空间(Question Space):问题空间是由创造或是贡献此一问题的实体或非实体要素所定义。解决方式来自资源和选择系统的“解答空间”。解答空间需要比问题空间来得广,以产生适当的解决方案。

  43. 潜意识 (Unconscious Mind): 非意识性脑部活动,自接影响人的记忆、反应、行为及信念的操作系统。

  44. 自我认知(self-cognize):“我们是谁”的感觉。我们的认同感觉组织我们的信念、能力和行为在单一系统中。

  45. 设定心锚(Anchoring):连接内在反应与外在启动的过程,如此一来可以很快速、有时是隐性地再进入此反应。设定心锚过程可以是视觉(就象是特定手势)、听觉(使用特定字眼及音调)以及触觉(摸手臂或是将手放在某任肩膀上)。设定心锚的标准有感受的强度和纯度、感受的高峰时机、心锚复制的正确性。

  46. 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 经由身体的各个部份,通过手势、坐姿、表情等非口语的沟通模式,研究显示其占沟通影响的55%。

  47. 声音品质(Voice Qualities):在沟通和影响上第二重要的方式,研究显示其占沟通影响的38%。

  48. 部位(Parts): 部位又称“次人格”,指在同一人格中出现个性的另一个矛盾部份。

  49. 部位整合(Parts Integration): 将两个相互矛盾的次人格完整化,成为一个圆满的人格。

  50. 表象系统(Representation System):在心智上传达信息到五种感官系统的方式,这五种感官系统分别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51. 表面结构(External Structure):用来代表或描绘储存在脑中的实际主要表象的语言。

  52. 刺激反应/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经验与其之后所谓反应间的关联。Ivan Pavlov(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September 14, 1849 – February 27, 1936)展示自然学习过程,他将铃声与狗所分泌的唾液关联在一起。

  53. 重新构架(Reframing):改变一个陈述的相关架构,以赋予其新意。

  54. 回应(Feedback): 沟通所得到的成果。

  55. 参考架构(Reference Structure):是一个人生活故事中的经验总和,也是从所引导用的其他表象中最完全的表象。例如,深层架构便是表面架构的参考架构。

  56. 结合状态(Associate In):以最真实的你,去亲眼观察这个世界,去亲耳聆听这个世界,去感受现在、过去和将来的各种情感。就像在记忆中,从你眼中看出来,听到拟所听到的,并感觉好象你是真的在那里一样,这称为结合状态。

  57. 假设前提(Presupposition):基本潜在的假设,但是需要另一个表象之合理。在语言系统里,一个句子必须是真实的,以使其他句子合理。

  58. 脱离当下(Dissociate Present):在自己时间线的当下之外,如冥思、神游物外。

  59. “假如”架构("If" Structure):假设某事已经发生。以“好象”事情已发生来思考,运用心智突破表面障碍,来激发具有创意的问题解决方法。

  60. “是”的组合("Yes" Set):经由一系列可得到正面回应的沟通以达致最终目的。

  61. 偏好系统:一个人意识思考并组织其经验使用最多的表象系统。

  62. 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人们用来组织并引导其行为的感官地图(意识和潜意识)。

  63. 解读线索(Accessing cues):人在复杂行为显示他正在使用的表象系统。典型的解读线索包括眼球移动、音调和速度、身体姿势和呼吸形态。

  64. 米尔顿模式(Milton Model):后设模式的反向模式,运用人为的模糊语言模式来探索另一个的经验,并进入潜意识的资源。根据米尔顿.爱瑞克森所使用的语言而来。

  65. 复合等同/复杂等于/相等式(Complex Equivalent): 以 A=B=C 的思维模式将无直接关系的各项的相互应证

  66. 相关性诘问/侦测例治(Cartesian Questions):询问一个特定陈述或是行为如何能帮助实现既定目标。

  67. 内在表象系统/內感元(Internal Representational Systems):我们创造的信息模式并储存在心智中,它综合图象、声音、触觉、嗅觉和味觉,是我们储存和编码记忆的方法。

  68. 认知角色位置(Perceptual Positions):特别认知或是观点。在NLP中有三个基本位置能够接受认知特别经验:第一种位置有关以第一人称观点,通过自己的眼睛来经验某事;第二种位置指他人的观点,设身处地来经验某事;第三种位置指以退回一步,从抽离的观点来认知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69. 结构完善情况(Well Formedness Conditions):必须满足,以便产生有效且符合实际成果的状况组合。

  70. 眼球解读线索(Eye accessing cues):眼球移动至特定方向的动作,显示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思维。

  71. 现实地图或现实观(Map of Reality):每个人从其个人认知和经验,建立其独特的表象世界(世界模型)。

  72. 信念(Beliefs):你所持有的感性观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决策、技巧和行为的基础。

  73. 一致性/身心合一(Congruence):使你的每个细胞协调一致,形成一个完整的你。

  74. 准则(Criteria):作为决策依据的评价标准。

  75. 过滤器(Filters):我们思维层次,它决定着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哪里,以及相应的见解。这些过滤器决定乐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方式。

  76. 逻辑层次(Logical levels):个人和组织的层次机构,将影响到我们使自己和他人产生的变化及变化程度

  77. 成果(Outcome):某个人持续实现的特定目标,以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有利的双赢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与传统的目标设定方式不同的是,它要求运用所有的感觉与感情。

  78. 协调(Pacing):尊重他人的价值观、需求和风格,从而与之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什么是对自己和对他人都很重要的东西。

  79. 重组/重框(Reframing):以对自己有益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并调整到恰当情绪状态的能力。

  80. 心理状态(State):一个人的精神、身体和情感状态。

  81. 策略(Strategies):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步骤。

  82. T.O.T.E.(测试-操作-测试-退出,即Test-Operate-Test-Exit):循环反馈过程,用于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指导。

  83. 预设(Presuppose):指在特定的情境里,我们对某样东西是真是伪的一种假设。

  84. 概括(Recapitulation):从数量十分有限的信息中构架可以普遍应用的规则。


本文持续建构完整中... 请入内参考指教

阅读全文...

信念及话术浅论

NLP发源地位于地灵人杰的美国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NLP有两位创始人,其中一位叫做理察班德勒 (Richard Bandler) 主修计算机学系,但他却醉心研究人类行为,遍读心理学丛书,加上其天才横溢的资质常常向传统心理学派提出种种挑战,另外一位是任教于加州大学的语言学家约翰.葛林德 (John Grinder)。两位皆不满传统心理学派的治疗过程:时间太长,效果不能持久。在因缘祭会之下, 他们一起研究并模仿当时四位在人类沟通以及心治疗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大师在治疗过程运用的语句,策略等。加上独创的理念而整理出NLP 的理论架构,经过多年反复的临床实验,证实NLP 在运用于人类行为改变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他们模仿的四位大师分别是沟通大师葛瑞利,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催眠治疗大师,亦是艾克森催眠治疗学派创始人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家庭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耳。(Virginia Satir) ,以及完形治疗创始人弗烈兹.皮耳(Fritz Pearls)。

在理察及约翰众多的弟子中有几位现今都是NLP界中的顶级大师,包括 NLP University 的 Dr. Robert Dilts 及 Judith Delozier, Self-Relations Psychotherapy Dr. Stephen Gilligan, Time-line Therary创始人Dr. Tad James, 被喻为"motivator 中的 motivator"的 Anthony Robbin 等。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发展出深层行为改变的技巧。

NLP的原理

1. NLP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是研究人类卓越行为模式的学问

NLP 被喻为廿一世纪人类快速行为转变 (Accerated Human Behavioural Change) 的先进技术。 Neuro 指的是我们神经系统,我们透过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摄取外界的信息。这些讯息如何在我们每一个人独特的神经系统中被处理,是 NLP 研究的中心学问。Linguistic指的是我们运用语言与周遭世界沟通(外向) 以及与自己作有效沟通(内向) 的能力。Programming是指借用计算机科学术语,指的是我们的思想,感受,行动全都只是习惯性的程序,只要把我们心中的心智软件 (Mental software) 改写,这些程序就能够被改变。当一些没有效果的行为程序被改写之后,我们的人生便会立即出现不同的效果。

2. NLP 是研究人类主观经验的学问

NLP 学者发现不同人有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际遇,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心灵地图 (Mind Map) 指引我们通往完全不同的人生方向。心灵地图是由我们的信念 (Beliefs),价值 (Values) 及规条 (Rules) 组成,简称 BVR。我们有怎样的 BVR,就会有怎样的成就。

举个例,试看看以下三个图案:


NLP的历史

你看见什么? 有没有发现每个图案都多了一个字? 在第一个图案中有两个"A" ,中间及最后的图案有两个"THE" ,为什么你看不见呢? 这就是因为在我们大脑有怎样的信念,我们的潜意识就会容许我们看见什么。有如带上了一个有色眼镜一样。再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你现在正在浏览本学院的网页。恭喜你! 你是本月份内第六十名浏览这网页的人仕,为了推广 NLP 的学问,凡浏览本网站的人仕都可获赠一张一仟美元的支票,只要你立即 e-mail 你的个人资料给我们,三天内你便会收到。如果你是正常的,相信你不会立即这样做,因为你怀疑可信性。但是试想像,你有一位十分信赖的好朋友,第二天告诉你,他是第三十名浏览本学院网页的人仕,而且因此得到了一仟元的支票,他更在你的眼前把支票拿出来证明这是真的,现在,我有理由相信你会立即 e-mail 你的个人资料给我们。因为你的信念己经改变。这个例子说明,有怎样的信念,就会有怎样的行为,不同的行为亦导致不同的人生成就。

信念 行为 成就

我们有数不尽的信念主宰我们的行为,其中有些称为限制性信念 (Limiting Beliefs) 并不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成功快乐,例如相信自己不善于演讲,相信自己没有创意,相信自己不能够过着理想中的人生。又例如有些人努力了一段时间,在距离成功之前总是有些事情导致失败,原因是他们的限制信念: "我不值得成功!"。很多人常挂在口边 "好难" , "唔系咁容易" 等口头禅反映了他们成功的信念薄弱。 而这些信念都是深植在我们潜意识当中的。我们在意识的情况下很少机会会发现。

NLP提供各种工具不但为我们找出这些限制性信念,并且修改成为支持性信念 (Supporting Beliefs) 使人生更成功,例如。

把我不善演讲修改成为能够信心地演讲。

把我没有创意修改成为我能够发展创意。

把我不能够过着理想的生活修改成为我能够实现理想的人生。

把没有人喜欢我修改成为我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把我不值得拥有财富修改成为我是值得拥有财富的。

当信念被修改之后,行为亦会出现改变。

而这些改变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的,因为透过 NLP 种种技巧,改变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下进行的。

3. NLP 研究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语言影响我们如何思考,行动,反应,感受。例如,一位行政人员在明天之前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但他对这个决定信心不是很大,在他的大脑内无意识地出现类似的说话:"真不知道该怎么做" "真是太困难了"! 事实上,他习惯地透过这些说话使他大脑内的神经网络封闭。透过 NLP 的训练,他建立了完全不同的内向沟通程序,他会自然地问自己 "我需要知道什么数据才能做这个决定"? "可以有什么不同的选择?" "如果这个决定最终导致失败,会出现在什么地方等......" 这些问题能够开启他大脑内新的神经网络,使他更快找出答案。我们透过五官眼,耳,鼻,舌,身,摄取外界讯息,NLP 学者发现人类透过大脑内的心智模式 (Mental Model) ,即信念,价值,规条进行删减,扭曲,一般化等程序而成为我们描述外界事物的语言。故此,受过训练的 NLP 执行师能够从对方的说话了解他的心智模式,从而有效进行辅导影响别人,改变对方信念。

NLP 提供系统化的语言工具达致上述效果包括:

a. 检定语言模式 (Meta Model)
是 NLP 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由 NLP 创始人理察.班德勒 (Richard Bandler) 和约翰.葛林德 (John Grinder) 在 1975年发展出来的一套语言技巧。他们透过模仿完形治疗法 (Gestalt Therapy) 创始人费兹士.波尔士 (Fritz Perls) 及家庭治疗大师 (Family Therapy) 维琴尼亚.萨提耳( (Virginia Satir) 在治疗过程当中的发问方式从受导者口中得悉对方的内心世界的运作。同时他们有另外一套的发问方式,令受导者重组他们的心智模式,从而改变对方的心态及行为。运用检定语言模式在自己身上面,能够使思考更清晰,有效地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式,从而更容易解决问题消除困扰。

b. 巧妙回应话术 (Sleight of mouth)
这套语言技巧是由 NLP University Dr. Robert Dilts 发展出来的。他发现人类历史中出现的伟大领袖,智者,包括耶稣,甘地,马克思等,均能透过语言展现出非凡的说服能力,改变世界的固有信念。Dr. Robert Dilts 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共通的语言模式。他透过观察及模仿整理出一套独特的语言技巧,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改变对方的信念。大大加强说服能力。

c. 其它语言技巧包括米尔顿语言模式(Milton Model), 换框法(Reframming),正面词语(Positive Wordings)等。

阅读全文...

感元(Modalities)与次感元(Submodalities)

感元,即“表象系统”,是NLP的术语之一,分别是人类运作的六种感元(一般分为五种),是人们行为运作的幕后操手,也是NLP用以解读个人行为策略及引导技术的基本原素,表象系统分列如下:

  1. 视觉表象(Virtual;常用V表):总合外在视觉刺激及内在图像式想象,皆归类于视觉表象之中,当一个人在使用视觉表象的时候,常会用一些话表达,譬如说:「这计划看起来很不错。」,这时这个人就在运用他的视觉表象系统。

  2. 听觉表象(Auditory;常用A表):包含外在听觉刺激,或本身声音的回忆和自我对话,当有人说:「这派对听起来很棒。」,这时候他可能正在使用他的听觉表象系统。

  3. 触觉表象(Kinesthetic;常用K表):凡是触摸一物的质感,或是内在情感的发生,都属于触觉表象的范围。

  4. 嗅觉/味觉表像(Olfactory/Gustatory;常用O表):这是一个少被提及的表像系统,因为在NLP的发生地─美国,这种表象是当地文化少用的表象,所以对人类行为也属于次级的影响,当然这得视情形而定。以上为表象系统的简介,各系统皆有其更深刻的内涵,举听觉表象为例,就可在分为数字化的言语与高低起浮的音质,视觉也有区分大小、光暗、及形状等,对于表象系统描述的精细度,则端看使用当时的任务目标而定,举例而言,要描述一个人对于外在的听觉刺激反应,则可能不用特别说明细节,而如果要强调他使用了自我对话,则可以标记其使用了数字语言(Ad)以说明。
次感元
我们想要改变事情的看法时,就得改变下列二者,第一是感觉的方式,第二是行为的方式。也即改变生理状态或内心储忆

如何改变内心储忆呢?有两种方式:一是改变储忆的内容:例如我们以乐观的心情去看悲观的故事,感受就有不同。其二是改变储忆的方式:我们在内心里都有某些特殊倾向,引导脑子用某方式回应。例如,有些人觉得图画对他们会有较大诱力,另外一些人觉得声音的影响力较大。由此观之,每一个人都具有某种感觉倾向,若我们能找出这种特殊感觉,便可控制自己的心智,用鼓舞取代束缚的方式,助你储忆。

如果我们想要模仿别人的成就,不仅需要知道他心中当时的图画,以及对自己的心语,同时更要知道当时他内心的状况。要想测知这种状况,就得借助次感元之力了。次感元是把感元做更微细的划分,这是构成任何人经验的最小且更精确的单位。以下就列出可能的次感元。


视觉:
01 动画或是定格
02 彩色或黑白
03 亮度
04 画面大小(是否真人大小)
05 主体大小
06
是否身在其中
07 与画面之距离
08 与主体之距离
09 立体画面
10 彩色之浓度或黑白之深浅
11 明暗之对比
12 移动之节奏
13 是主角或配角
14 观看角度
15 画面数目
16 观察位置
17 其他


听觉:
01 音量
02 声调(间断或连续)
03 节奏(正常或不正常)
04 是否变调?为何变调
05 速度
06 有否暂时休止
07 口气
08 音质
09 声音是否独特
10 是否有回音
11 发声位置
12
其他

触觉:
01 温度
02 材质
03 是否振动
04 是否移动
05 压力
06 存在时间长短
07 是否静止?或间歇跳动
08 强度
09 重量
10 密度
11 所在位置
12 其他


上述是从感元来划分,另外还有一种划分,就是这个画面到底是切身的还是无关的。切身的画面就是你身历其境,是当时你本人就在场看、听、摸周遭的一切。无关的画面就是你冷眼旁观,像是在看电影一似的,观看自己在画面里的一切活动。

阅读全文...

2008年5月17日星期六

教育训练界老虎伍兹 - 李炫华




NLP共同创始人约翰。葛林德亲自备书, 素有“教育训练界老虎伍兹”之称的李炫华,拥有多年训练经验,是一位杰出的个人指导与潜能开发导师。其丰富、有效的授课内容与生动、有趣的演讲风格,让他深受各界欢迎,曾受邀至十几个国家──包括美国、中国、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印尼、印度、南非等地进行授课演讲。



─ 简 历 ─

  1. 美国密苏里康城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目前攻读催眠治疗学博士学位,拥有多项证照

  2. ABNLP美国神经语言程式学考证局受证/美国神经语言程式学高级执行师、训练师兼授证师、时光线治疗法高级治疗师

  3. 美国催眠治疗局授证/高级催眠治疗兼授证师、授证灵气自然疗法传习者

  4. 大马首位授证的”火上步行自我突破”导师(全球不超过300位)

曾任马来西亚金融保险机构主要训练导师及培训经理
美国德尼斯州汤姆尼尔逊国际出版机构(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Inc.)营业经理

最新著作:

  • 《沟通赚大钱系列套书》—

  •      《我就是爱看人脸色》
         《原始人才在拍马屁》
         《诸葛亮也向我磕头》
         《小矮人也有七尺高》

  • 《遇见潜意识—业绩倍增》CD

  • 《遇见潜意识—悠游慢活》CD



  • 畅销著作:
         《NLP沟通致胜宝典》
         《自我催眠》
         《迈向卓越的桥梁》
         《潜能无限触发器?》CD
         《潜能无限新行为产生器?》CD
         《潜能无限业绩倍增器?》CD

    1995 荣获美国汤姆斯尼尔逊国际机构(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Inc.)颁发 “美国十大杰出营业经理人奖
    2002 “中国培训论坛” 中评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强培训师
    2005 “第八届亚太寿险理财大会” 唯一分享两场的大会讲师
    2007 “第九届亚太寿险理财大会” 指定中、英文主场讲师。

    --------------------------------------------------

    Mr. Lee, fondly known as Sheng, is the founder of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Sdn Bhd. He is the leader in personal coach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nsulting through his expertise in Accelerated Human Change Technologies. Sheng had numerous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in various capacities. He began his career with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Inc. (Nashville, Tennessee, USA) as a Marketing Executive where he excelled to become the Divisional Sales Manager. He was responsible in recruiting, training, and leading sales teams to expand the company's educational products markets to the southern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is achievement, and his consistent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he was awarded the accolade of "Nations Top 10 Manager" in 1995.

    Throughout the years, Sheng has earned a reputation as a respected leading trainer in Malaysia who has consistently brought results to his clients. One can attribute his achievement to his expertise in Accelerated Human Change Technologies. Sheng is a Certified 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 Trainer by the American Board of 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ABNLP). In fact, he is one of very few qualified NLP Trainer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Besides being an expert in NLP, Sheng is also a Certified Trainer of Time Line TherapyÔ (TLT), Certified and Registered Master Hypnotherapist, Certified Instructor of Hypnotherapy (with the American Board of Hypnotherapy), Certified Reiki Master, and The First Professionally Certified Firewalking Instructor in Malaysia. He is the best selling author of "The Pathway to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Neuro Activator, Relaxation CD, New Behavior GeneratorÔ CD & Results MaximizerÔ CD. Sheng has been helping numerous companies to improve thei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some of these clients include: 3M, GlaxoSmithKline, Nestle, Prudential Assurance, ING Insurance, Hong Leong Assurance, Great Eastern Life Assurance, John Hancock Assurance, Allianz Assurance, BHLB Pacific Trust, UMC Service Master, Southern Bank, YSP Industries,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Sin Chew Jit Poh, MassMutual Asia, Maxis and etc.

    With his expertise in NLP, he has empowered many individuals to bring out their inner potential and used it to the fullest to become the very best that they want to be. He has helped many individuals to break through their limitations and thu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lives. Now, he is a much sought-after personal development adviser, peak performance coach, management consultant, conference speaker, corporate trainer, and motivational speaker. He has been invited to speak at major conferences in more than 10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Beijing , Shenzhen, Guangzhou), Vietnam (Ho Chi Minh City, Hanoi), U.S.A., Hong Kong, Thailand, Taiwan, Singapore, India, Indonesia, and etc. He also speak at the events such as the 20th & 23rd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laysia Life Insurance Agents (NAMLIA) Annual Convention, sharing the same platform with Dr. Denis Waitley, Robert Kiyosaki, Robert Pânt¨¦, and to name a few. Sheng was also invited as Malaysia's representative to speak at the "Asia Top 8 Speakers Convention"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In year 2002, he was awarded as the "Top 50 Most Influential Speakers in China." In year 2003, Sheng has the opportunity to share his expertise in NLP with a group of scholar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most renowned University in China. Sheng holds a B.Sc. degre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from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USA) and an MBA from 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 (USA). He is now pursuing his Doctoral degree in Clinical Hypnotherapy from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Hypnotherapy (AIH).

    阅读全文...

    NLP在商业机构上的用途

    NLP虽然被视为一项个人卓越的科学与艺术,但如果把它运用在商业机构上,它将可带来非常显著的效果。美国陆军队已印证了NLP在组织里的利害。在1986,当美国陆军队聘请了NLP的训练师后,他们发现到六个星期的枪械训练缩短到三天而丝毫对成功率毫无影响!

    今天, NLP已非常广泛的被运用在工商界里。NLP在各方的领域里都有非常卓越的进展如人际沟通、销售业绩、对策,激励表现技巧,情绪控制,领导才能、人际关系、说服力、目标设定、还有其他你可以想像得到领域里。

    经理们可以运用NLP来培养优良的团队精神及融洽的人际夫系。除此之外, NLP也可以用在商谈与解决问题方面来取得双赢的局面。销售人员可以运用NLP的技巧来:


    1. 建立更深层的亲和力,

    2. 理解他人的价值观,

    3. 婉转的去处理顾客的拒绝之理由,及

    4. 培养长久及双方都满意的关系。

    人力资源经理也可以采用NLP的模式在主持面式、聘请、培训与人力管理方面。当公司面对挑战时,公司的董事们也可以运用精确的NLP技巧来设立公司整体的方针。人力资源经理可以运用在如何进行有效的面试、聘请、员工训练、人事管里、处理不断改变的环境。公司的总裁也可以运用NLP模式来为公司制定方向使到整体获益。

    NLP的技巧不但可以帮助机构达到卓越的表现还可以超越… 当NLP运用在商业的角度时,它可以发挥超强的影响与劝服力并用更少的时间来达成商业上的协议,达到事伴功倍的效果。不管你是一位想要成为顶尖的销售高手或是一位正在等待升职的经理或是一位想要成为谈判高手的总裁,N乙P提供给你一套完整的商业武器来让你轻易的在商场大展身手,在公司里有杰出的表现,及使到你的公司成为领域里的好榜样。

    阅读全文...

    为什么要学习NLP?

    人际沟通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知道如何与人建立亲和力。通甫你可以往意到那些在各自领域里的成功人士都拥有很强的人际关系。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并不能清楚的告诉你他们是如何跟其他人建立亲和力。对这些人来说他贺的都是很自然且出其不意的。只有小部份的人明白亲和力是怎么一回事,更少的人懂得如何有效的与人建立亲和力。 其实亲和力在NLP的世界里,它能让你学习到建立亲和力的步骤与关键。拥有亲和力能让你有效的与人沟通,得至临“人的尊敬且更能发挥你的影响力。要在日常生活里和工作上得至杰出的表现,亲和力是必备的条件。

    NLP技巧非常注重其灵活和适应性的运用。如果某一项特殊的技巧不能产生效果时,NLP能让你改变你的思考与行为模式,直到你能达到你的目标为止。NLP提供给你一套完整改变的科技,帮助你能更轻易的掌控自己的人生。

    要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要使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任何机椿如果想要做出改变,就必需从个人开始。NLP是非常棒的个人行为改变科技。公司的高级行政人员和经理要先必需能够掌控自己,然后才能将公司的资

    你沟通的素质等于你生命的素质。NLP教导我们如何沟通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同时也增强你的影响力。当你有了良好的沟通技巧及说服能力后,做起事来将得心应手让你左右逢源,别人做不到的事你可以做到,很自然的这将帮助你更快的实践你的梦想。学习和掌握了NLP的原理、原则及窍门后,你就能打开成功之路,迈向卓越的人生。你将发现到你的人际关系开始得到改善,与他人的相处来的更融洽。消除自己内心的障碍后让您信心大增,勇敢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保持身心理最佳状态能让您更专往在你所要达到的成果。记着,充份掌握这份最新资讯将让您轻易地在人生的战场上大获金胜!

    NLP所带来的效应吸引了来自各阶层不同背景人士的垂青。已开始学习销售人员、行政人员、经理、企业家、律师、教师、讲师、训练师、咨询顾问、治疗师、医生、催眠治疗师、心理学家、运动员、演艺与表演人员、父母…等等。

    阅读全文...

    NLP的历史

    NLP是由语言学家约翰葛林德(John Grinder)和身兼数学家、心理治疗师和电脑专家的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 首创于七十年代初期。这两位创办人研究了三位在二十世纪里最杰出的沟通及治疗大师。他们包括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催眠治疗师:米尔顿.艾瑞克森(Dr. Milton H. Erickson),家族治疗学的权威: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完形治疗法创始人:弗烈兹.伯尔斯(Fritz Pearls, 另译:波尔斯, 原名所罗门.波尔斯 Friedrich Saloman Perls, 8-7-1893柏林~ 14-3-1970芝加哥)。另外一位对葛林德和班德勒初期作品有极大影响的大师就是格利葛利.贝特森(Gregory Bateson),他是一位来自英国的人类学家,被公认为一名杰出的沟通大师。

    在这些大师中葛林德和班德勒发现了他们能够持续不断为人类行为做出杰出改变的模式与窍门。这两位创始人当时通过策略引导与模仿,快速的将以上四位大师的心法与精华吸收。再通过适当的修正与发展而演变成为今日的这门卓越的新学术。更具体的说,NLP是包含了传统的神经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及催眠治疗学。在NLP发展的过程中,有几位质深人物有很大的贡献,他们计有Dr. Robert Dilts, Judith DeLozier, Leslie Cameron, Steve Andreas, Dr. William Tad James, Suzi Smith 等。其中Dr. William Tad James更是时光线治疗法的创始人。今天,NLP还是不断的被开括、研究与发展。

    阅读全文...

    什么是NLP?

    神经语言程式学 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简称NLP) 是一门21世纪发展得最全面的身心灵实用科学。NLP,指的是对个人主观感受的结构所进行的研究,教导我们如何有系统的运用我们的大脑、语言及生理机能来更快速的达到预定的目标。NLP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模仿卓越,改变和激发你自己潜能的方法。

    神经是指我们的神经系统;我们如何运用感观如视觉、听觉、感觉、味觉及嗅觉来把一切经验反映在我们的思维程序上,是把感觉经验转换为思维过程的方式,包括有意识的过程。它涉及你的心理和生理,以及两者如何作为一个系统运行。NLP的很多内容是关于如何提高对神经系统的知觉,以及学习如何控制它。

    语言方面说明了语言与肢体语言如何影响个人的表现及生活素质,是指运用语言归纳整理经验的方式,以及如何与自己和别人交流这些经验。语言模式是你本人特征和思维方式的表现。

    程式是指我们大脑有步骤设计对外运作的模式,是对经验的编码,是为达到特定结果而设计的一系列步骤。你达到的结果以及你对自己与别人产生的效果是你个人规划的结果。根据你的经验,会产生一系列行为和思维模式。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知觉,你就能对自己和别人经验的结构进行编码。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被我们内在的操作程式所控制。


    简单的说,NLP就是我们通过五官来过滤我们对外界的认识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运用相同的内在感官,有意和无意地实现我们希望的结果的方式,是一门关于思考、语言、及行为的学问。NLP所探讨的是如何模仿与复制那些来自不同领域的领袖所获得卓越成就的方法,包括了解他们内在的思考与行为模式。NLP的应用广泛,包括人际沟通,企业管理,商业谈判,魅力领导,潜能开发,超级影响,行销突破,超速学习,自我成长,创意思考,健康维护,心理治疗等。总的来说NLP是超凡出众的关键。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草创至今,NLP的学者群已成功的以NLP的理念为基础,开发出一套实用的人类思维、潜意识及行为的编程技术、沟通模式、检测及开发工具;而且,基于NLP不相信"绝对",时下的NLP的开发环境可谓百花齐放,许多研究学者竞相提出更为精进或完全未被发掘的理论及实验报告,并通过高效率的系统教授方式普遍传授至全球各地。

    目前各国皆有其NLP的研究学者,因此在多个心理学的先驱国相应成立了NLP学者或执行师的鉴定单位。

    阅读全文...

    神经语言程式学 (NLP) 創始人


    共同创始人:约翰.葛林德博士 (Dr.John Grinder ph.D)
    约翰.葛林德博士是NLP的创始人之一,在认识另一位创始人理查时,葛林德博士在加州大学圣塔库鲁兹分校,担任语言学的助理教授,过去他曾经担任FBI的干员,所以对人类的沟通感兴趣并颇有心得。当时理查邀请他协助模仿完型大师-弗列兹皮尔士,共同找出大师的技巧,从此这两位就成为探索人类有效沟通模式的伙伴,一起发展了NLP的原始模型-例如:后设模式、表象系统、眼睛解读线索和米尔顿模式。葛林德继续模仿了许多的模式,首先他和Judith DeLozier一起创新了NLP的编码,最近,更创造了几个NLP的模型,并且将它们应用在文化和企业组织的改变上。有关他的演讲纪录,"Whispering in the Wind"就是最近出版的书。

    共同创始人:理查.班德勒博士 (Dr.Richard Bandler ph.D)


    NLP的天才创始人。1970年创始之际,理查.班德勒是加州大学电脑系的学生,生性聪明又有创意,尤其是他的观察及模仿力,更是令人赞叹。理查曾在家族诊疗大师-萨提尔的工作坊中,微妙的模仿出大师的手法,震撼全场。理查主要研究以次感员的细微变化,创造出一系列的NLP应用。最近理查自己也发展了一些新的模型,称为DHE-Design Human Engineering.


    法兰克.普思来克 (Frank Pucelik)
    法兰克是第三位参与NLP创始的成员,他和理查一起成功的模仿佛列兹皮耳士的完形治疗,也加入了NLP创始研究小组。他和Byron Lewis合着了"Magic Demystified"。"Magic"展现了对NLP的最佳介绍。





    NLP发展贡献者 - 罗勃.帝尔兹博士 (Dr.Robert Dilts)
    罗勃自从学生时代在加州大学遇到葛林德之后,就一直在从事有关NLP的工作。1981年,罗勃与葛林德、理查、茱迪思、拉思黎合写了NLP--大脑操作手册一书,之后更写了许多有关NLP的书籍,应用在健康、创造力、教育、领导力、商业、以及NLP模仿。他所发展的烙印技巧在NLP领域中,和其他模式一样非常著名。超过20年的时间,罗勃一直致力于他所谓的"系统性的NLP"之发展。目前,他和朱迪思、Teresa Epstein在NLP发源地-Santa Cruz,共同主持NLP University的运作。


    时光线治疗法创始人 - 达克.詹姆士博士 (Dr. William Tad James)
    说到NLP,就一定让人联想到 ″时光线治疗法″,时光线治疗法是由达克.詹姆士应用NLP的理论作为基础而成功开发的一套高效心理治疗模式,经由这项系统化的治疗过程,个案可快速的达成转换心理状态,解除障碍,设定坚定目标,改变作息行为等效果。

    阅读全文...

    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

    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son 1901年12月5日 - 1980年3月25日)在心理治疗史上一位独特的影响人物。他并没有师承名门,却自学成为二十世纪催眠界的领导人物。他也是短期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他对心理治疗的了解冠乎群伦,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沟通者,也曾被尊为本世纪首席心理治疗师。

    许多专家认为,弗洛伊德的贡献在于治疗理论,艾瑞克森的贡献在于治疗实务。艾瑞克森发表在心理治疗文献上的案例多过任何临床工作者;他所发明的技术多过任何一位执业医师;他的一些发明至今还没有被清楚的解释。

    艾瑞克森是现代医疗催眠之父。在发展新的催眠诱导方式与应用上有非凡的创见。他是五本催眠著名书籍的共同作者,发表了超过一百三十篇的专业文献,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催眠治疗。他也是美国临床催眠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Hypnosis)的创办人及第一任主席,创办了官方刊物《美国临床催眠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并担任编辑长达十年。他经常游历各处为专业人士讲学催眠,特别是在美国境内,他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催眠先生”。艾瑞克森为催眠取得了合法地位,让催眠不再是“严肃学术殿堂里的跳梁小丑”。

    随着杰.海利《不寻常的治疗》(Uncommon Therapy 1973)的出版,艾瑞克森成为短期策略取向心理治疗之父。他是首先将治疗带出病人心智范畴和咨询室的现代治疗师之一,把治疗变成病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在艾瑞克森的概念里,催眠、教学和心理治疗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这三个领域全依赖潜意识的学习,他认为人们早已拥有产生改变所需要的资源。

    说三道四
    艾瑞克森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温暖的人,在他看来,“催眠是一个温暖的人在另一个温暖的人身上激发出来的维持生存意志的关系。”他对催眠技术的应用颠覆的传统的理念,让催眠疗法的神奇魅力大放异彩。

    激发内在资源
    在艾瑞克森之前,催眠治疗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问,也不是主要的治疗工具。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不愿运用催眠来协助发展各自的治疗,艾瑞克森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认为催眠能使病人改变,长期致力于催眠领域。他并没有去发展一个特别的催眠理论,却彻底的颠覆了传统的催眠作法,以往的操作者会将暗示语强加在被动的个案身上,艾瑞克森的作法却是激发并运用个案的内在资源。艾瑞克森学派的催眠是用来引发治疗反应的,目的是让来访者合作。来访者接受心理治疗,是因为他们难以完成自设的目标,治疗师的工作就是帮助来访者顺从自己最大限度的欲求,在达到目标的途中,催眠通常能够有效的克服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使来访者能够游刃有余的运用自助的潜能。

    现在流行的NLP技术的两位创始人 约翰。葛林德 (John Grinder) & 理查。班德勒 (Richard Bandler),即曾私淑了美国当代四位沟通及治疗大师,艾瑞克森即是其中备受推崇的一位。因此在NLP临床应用中,经常能看到艾瑞克森的惯用手法。

    自然催眠法
    艾瑞克森是自然催眠法的先驱者,例如,在不需要诱导仪式的情况下,他将催眠技术有效的运用在心理治疗上。事实上,他的治疗个案中只有五分之一使用正式的催眠,更多的时候,即使他没有在“执行催眠”,他仍然持续的使用催眠技巧。如上文中的“自然困惑法”导入催眠。

    多层次沟通
    艾瑞克森学派主要的治疗工具是心理层次的间接、多层次沟通。在他开创沟通技巧时,提到沟通存在于多元层次,包含语言内容、非语言行为和涉及两种的种种暗示。

    艾瑞克森对多层次沟通的运用相当纯熟,能够在全然不知对方背景的情况下,和一位示范的当事人进行私人切身的会谈。

    艾瑞克森把多层次沟通技巧灵活的运用在催眠引导和暗示中,运用当事人自身的价值体系,引导他们获得内在资源的连接,促发他们在真实情景中的改变,直到有足够的内在资源让当事人自发的产生改变。

    善用小故事、双语和譬喻
    十七岁时的艾瑞克森曾患小儿麻痹症,一度严重至头部以下都无法动弹,却因病而发展出绝佳的观察与沟通天赋,洞悉人性及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富幽默感与赤子之心的他,后来投注全副精力在催眠咨询,“说故事”是他的专长,也是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模式。在他极具启发性的故事中,常巧妙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珍闻,巧妙的引导当事人改变意识,导正偏差的行为。

    艾瑞克森的催眠技巧更多的体现在催眠案例中。他非常善于使用具有疗效的戏剧性小故事;使用精妙的双语、简单的比喻和精心的措辞加深记忆,引导催眠。他对同事玛丽安.摩尔说:“催眠是一个温暖的人在另一个人身上激发出一段维持生存意志的关系。”


    艾瑞克森一向在故事中大量使用言外之意,问题,双关语以及幽默技巧,并且刻意透过个案的惊奇,讶异,怀疑与困惑等反应,吸引其注意力。其间故事均高潮迭起,而且往往拥有出乎意料的结局是。故事情节经常不断推升到顶点,紧接着伴随结局而来的是彻底松懈或成功的感受。教育故事的运用足以印证艾瑞克森的治疗原则:“首先你模仿个案的世界,随后你示范个案的世界。”《催眠之声伴随你》

    艾瑞克森的技术正是采用这些精妙的方法让当事人原有的行为模式崩解,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催眠状态。但是,艾瑞克森并不强调特定的技术和理论,认为两者要尽量减少到最小。试着去证明一个特定的理论,或者打算用某种特定技术的治疗师会找到达成目标的方式,即使那需要将来访者的心灵削足适履,以符合治疗师预设的理论或技术。艾瑞克森教学中传达的只是概念。

    艾瑞克森对催眠治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本人却承受着许多身体病痛的折磨。这也是他对潜意识和催眠这么感兴趣的原因——他直接承担了剧痛缠身的人生。小儿麻痹症带来的疼痛常常让他无法从床上坐起,他经常利用催眠来控制疼痛。

    艾瑞克森的创造力、勤奋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他当之无愧的成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催眠大师。事实上,他的天才明显的呈现在四个领域——一位杰出的催眠师,一位心理治疗师,一位老师和一位克服重大终身残疾的人——他利用个人身体残障的困境,发展出独特的心理治疗取向和催眠技巧。


    催眠实在不该是件费劲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你对自己引人进入出神状态的能力有所肯定,并且对个人的声音充满信心。如果你谨慎从事的话,任何人都会在你的引领下进入催眠状态。即使是那些偏执倾向严重的病人也不会例外,就实际经验来说,我始终认为所有心理病患者都能被引入催眠状态——任何人均不例外。”《催眠之声伴随你》

    阅读全文...

    2008年5月1日星期四

    好活的办公室

    优肯管理 (Ucan Management)
    1-17A, Jalan Maju Tiga, Taman Maju,
    83000 Batu Pahat, Johor, Malaysia.


    View Larger Map

    阅读全文...

    课程: 成为自己的催眠师 --- 自我催眠研习班

    所有的催眠都是来自自我催眠人的潜能是无限广大的,激发潜能不仅可创造出卓越的人生,更可使人们早日实现理想。可是如何轻松有效的去运用这无限的潜能,却始终令人匪夷所思,不知从何处着手。专家学者所研究出来的报告指出人们通常只运用了5%的脑力资源。通过正确的方法将可以把其余95%潜藏于我们内心的本能发挥出来,而其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透过自我催眠。催眠能协助身体与心灵进行真正的沟通,把潜能发挥,让我们更能掌握自己,活得更优秀、更有信心。

    什么人适合参加?
    无论你是关心和追求生命中最大成果的人士、想要拥有美好生活素质、活得更健康的人, 或是任何职业 -- 公司总裁、经理、执行员、律师、医生、工程师、企业家、上班族、运动员、设计师、会计师、销售精英、技术人员、商人农人, 甚或是学生及家庭主妇, 通通适合参加。

    课程资料
    指导讲师:李炫华硕士 (:点此查看讲师资料)
    课程时段: 24小时 / 两日课 (16小时课和,8小时复习)
    课程学费:RM1500, RM1350(31/5/2008之前报名), RM1200(15/5/2008之前报名)
    膳食 :备有午餐及早、午茶点.
    上课服装 :穿着舒适便服, 以运动长裤为佳
    自备品 :大毛巾、瑜珈毯或睡袋等卧垫


      学习自我催眠的八大理由
    1. 能充分掌握自己, 活得更快乐、更自信、更优秀。

    2. 能建立成功习惯, 突破业绩, 增加财富。

    3. 能完全掌控身体与心灵的沟通。

    4. 能有效设定并达成理想目标。

    5. 能成功运用潜意识的力量, 发挥内在无限潜能。

    6. 能增进自己和周围的人的生活素质。

    7. 能发现、体验并展现另一个崭新的自己。

    8. 能调适并自由操控自己的信念与行为。


      体验催眠的神奇魔力
    • 培养积极态度, 自我激励, 享受充满活力的生命。

    • 强化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

    • 增加自信心、行动力与创造力。

    • 舒解压力、焦虑、狂燥、精神紧张。

    • 治疗皮肤过敏、解除各种疼痛 (如偏头痛、背痛)。

    • 改变习惯、戒烟、戒酒、戒恶习。

    • 克服失眠、厌食、恐惧、暴食、健忘症。

    • 吸引更多财富、资源。

    电话报名:+60177577777 (Howard)
    电邮报名:info@ucan.my


    线上报名,若离线,请留下联络资料。

    阅读全文...